自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出台后,农村“小学进镇,中学进城”现象像狂风骤雨般横扫中国广袤的农村。据权威统计,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消失4所农村学校。国务院决定的初衷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是“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然而各地方政府却断章取义地引用,撤并之风愈演愈烈。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没有充分征求学生家长意见,硬性规定撤并学校时间和数量。撤点并校在某些地区并没有带来农村教育的欣欣向荣景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小学进镇,中学进城”现象的冷思考。

思考之一,亲情的断裂。父亲、母亲、家庭,以及充溢在家庭中浓浓的亲情,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保障和一生都无法释怀的感动。可是,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学生,却恰恰缺少这些人人都不可或缺的亲情的滋养和呵护。亲情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撤并学校带来的是亲情的断裂,是更值得反省的问题。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本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而今却要离开父母,来到寄宿制学校,家庭的温暖、家人的温情被剥离了,晚上孩子哭闹着要爸爸妈妈的现象时有发生。

思考之二,乡土的终结。朗朗书声在很多农村消失,农村越发显得缺乏生气。读书声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元素,乡村也会因为有学校而变得完整,同时,乡村教师作为乡间的“知识分子”,也扮演着无可替代地推崇知识和传播文化的角色,但撤点并校却切割了文化与乡土之间的联系。没有学校的村庄就像没有孩子的家庭,农村没了读书声,就没了生气,剩下的只有老人和狗。

思考之三,心理的缺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的心理方面面临挑战。心理问题是农村学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研究发现,部分学生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缺少父母保护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撤并学校的学生身上体现还比较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发生令人欣慰的积极变化,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更富有责任感等等。

思考之四,班级的扩张。学校集中后,生源急剧增加,学校容量却不足,造成城镇中小学校“大班额”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学校变成了“巨无霸”,巨型班级里人数多得连课桌椅都摆不开,由此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带来巨大难题。而且,即使发展了寄宿制学校,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学校资源不够,这些学校学生的食宿、运动、卫生、安保等条件也都存在短缺问题,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挤在一个房间的现象并不鲜见,有些学校因为提供不了午餐,导致孩子饿肚子。同时,因寄宿学生增加,教职员工承担了大量本该由家长承担的养育任务,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之五,安全隐患突出。由于学校撤并,孩子们上学的路途由此变得漫长而遥远,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状况复杂,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切实得到保障。许多小学生家长只能骑电动车、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家长没空的,孩子们就只能几十人挤在一个校车里。而中学生只得挤乡村班车上学,周末挤不上班车回家的只好滞留在城里,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回一次家。这几年校车事故的频发只是撤点并校中安全隐患的一个缩影。其实,还有更多的安全事故,只是没有造成像校车事故那么大的伤害,因此被零星地淹没在了信息的海洋中。

思考之六,教育成本增加。“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正在变成现实,但盲目的撤并却使得大量的“教育成本”被转移到农民身上。由于上学路途遥远,不论寄宿与否,都会使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即使在偏远地区,这种增加额度也在千元甚至几千元以上,这也由此导致在农村一些地区出现了上学难、辍学增多的现象。

未来农村教育何去何从?“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撤并学校学生的现状。撤点并校在某些地区不仅没有带来农村教育的欣欣向荣景象,甚至还有研究显示,缩小城乡教育之间差距的愿望也未实现,反而有进一步拉大之势。相并之风何须太急,我们应该主张农村儿童实现就近入学,保留和建设村小学教学点,适度发展乡镇寄宿制学校,努力提高末端教育的质量。村小学教学点基本处于教育的末端,是教育中的短板。理由是我们在强调人口城镇化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人口逆城镇化的阶段,同时现在还有很多虚假的成分,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城市化问题,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城市市民身份,也没有稳定下来。对没条件的地区不能主张农村教育城镇化,不能消灭农村教育,使所有农村儿童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对于农村学校,我们应该在四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布局:第一,新撤并的学校要审慎,要强化程序公正。尽量做到利益相关方参与,经过长时间论证才能撤并学校。第二,不撤并的学校要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已撤并的学校要认真核查,完善配套的工程。目前撤并的学校有很多工作并没有完全解决好,比如寄宿制学校,很多功能并没有完全,出现了很多不到位的情况,像校车的配备。第四,恢复和新建的学校要科学,要加强预测规划。要对人口流动、出生率进行多方面研究,才能审慎地恢复学校。而且恢复学校也要考虑到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学校规模、资源配置、占地面积等多方面的内容。总之,我们要坚决纠正通过减少投入、减少教师配备和不予以生源调整等方式致使学校自然消亡的做法,我们更要坚决消除“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盲目跟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