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它的前面是谷雨、立夏,就是说有了春雨、有了夏日充足的阳光,农作物生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 其含义从小满开始夏熟作物的籽粒处于灌浆,籽粒渐见饱满,相当于乳熟期,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物我一理,小满就好似现在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时段,在这个时节埋头苦读,尽可能地多学习一些知识,没有小满,就不可能迎来大满。大学是进入社会最后一站,从六七岁背起书包上学,小学是为考好中学、中学为了考大学,身边都有父母老师的监督指引,升入大学后离开了家,没有了父母的监护,老师也不像中学老师天天布置作业、测验,毕业、论文、就业都是几年后的事情,脱开绳缰束缚,失去了明确的目标,沉湎于上网聊天、出游等等,荒废了大学阶段。其实人生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抓住大学这个人生美好的时期,安下心来,及早确立目标,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学习接受、学习做人、学习做事。汲取一点一滴的知识,涵养、孕育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在春天辛勤耕耘,将自己的汗水洒到田野里,才有可能收获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

学习接受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城市是独生子女,即便是农村孩子,从小也都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不懂得谦让,很少参与家务,任何事情都有人代劳,坐享其成。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不但能力缺乏,而且抗挫能力差。现在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大众教育,培养的人才绝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人是社会性的,在进入社会后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不可能一帆风顺,心想事成。那么如何对待贫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以及生活中的一些不顺利?首要的是学会接受。学习接受他人,学习接受逆境,学习接受挫折,学习接受挑战。在大学里,要培养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任何事情带来的高兴或者不高兴都是一时的,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去看待,如何把持,让人高兴的事当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快乐,但是让人不高兴的事可以从中学到经验,学会思考,对成长更有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的一点就是用辩证的方法去看问题,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看,从而化解矛盾,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在好的事情里看到不足的地方,学会从不好的事情里汲取经验。

学习做人

不管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建立自己的做人准则,做人的基本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诚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从学历水平上讲还是优于许多人的。但是从做人的角度讲,是否还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呢?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以后,在这方面是忽视的,譬如考试作弊,日常生活很不实在,不诚信,不友善。这就是做人基本的原则没有确立。不良的品行也许会让你一时受益,但长久看是害大于利,特别是一旦成为习惯,失信于人,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所以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诚信度!也有同学说,现在的社会是不能容纳诚实的完全存在。当然,我们承认适应社会是需要一些虚的东西,但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最重要的还是以实为基础,这才是处世之道。“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其次,与周围的人交好,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曾说:“要想别人对你友善,要想与同事和睦地相处,处理好上下级关系,那就绝不能去触动别人心灵的伤疤。” 与人相处多看同学、朋友的长处,常换位思考,多赞扬少苛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怀有一颗宽容之心,在身边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充要条件,人和是核心。

学习做事

不求大不怕人不知,不求功名声势,安心于分内之事,安心于脚下眼前事,把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做好做扎实。这就不是容易的事。即立大志,做小事。尽人皆知的特蕾莎修女就是践行者,她说,“我等不及社会完善了,也等不及进到会堂里去演讲,救助贫苦的人,因为倒在我面前的这个人,他只需要一杯水、一碗粥,我能做的事情就是这么小,这就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就去做”。没有高深的哲理,没有华美的言辞,只用诚恳、善良和行动,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搞好学习是分内之事,而对于那些大的、张扬的,夸夸其谈,飘乎其然的事尽量少参与。立足于做好自已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不好高骛远,不好大喜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先做好眼前事。现在很多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实际上不是没岗位而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看不上,才出现了“低不成高不就”现状。大事、要事固然显赫重要,但距离我们太远,不在我们的范围之内,也非我们能力所及,即便交给我们也没有把握做好,还不如从自己的身边入手,把我们自己的内功练得更深厚,基础打得更坚实。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之事有难易大小之分,要想成功首先要从简单入手,从小事做起,平时就要注重对细节的培养。与人交往的言语手势,敲门的轻轻一扣、闭门的轻重,小到请假条、申请书的书写,一举一动展现着自身的素养,一字一文昭示着文化水平。我院段国超教授不仅学富五车,年近七十笔耕不辍,在鲁迅家世研究上独树一帜,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言行举止也处处彰显出其内在的修养。有这样一个细节,老人每次与人告辞时,都是双手相合退着离开(出门),多少年如一日,堪称典范。

生活中有太多事例印证了细节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面试过程中的坐姿,面部表情、眼神、仪态,喝完水后处理好一次性杯子,起身后椅子归位,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就是一个人最本真的一面。“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动作关键时候可能成就了大事,这些习惯的养成源于平时对自己、对事情、对细节的留意与认真。

农村种地播种完后,会用犁翻地,有些种子在土表,有些被埋入土下,浮在表面上的种子会先发芽,压在土下的种子要顶开上面的土层,才能伸出头来。但正因为有了土层的压力,根才长得粗壮,扎得深,才不会轻易被风雨吹倒,也不会被连根拔起,根深叶茂。人成长过程中家庭的贫困、遇到的挫折就像是覆盖在种子表面的土层,不但不会压垮种子反而会促使它成长得更加茁壮。挫折和困难都是暂时的,它帮助我们认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知晓耕耘和收获的必然。天道酬勤,功不唐捐,今天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必将生根发芽、水到渠成。

“灌浆足墒,粒饱穗方”。大学是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要实现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换,知识人到能力人的转换,充分的知识、能力、修为储备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