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异常。本文在梳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罗列出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并从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夫妻关系等方面,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从世界各地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报道的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率有较大出入,但各类问题总发生率都在10%以上,其中发达国家发生率在12.4%~21.8%,发展中国家在10.4%~37.6%。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础。尤其是青少年期,这一阶段与父母的关系升华到激烈的阶段, 一旦处理不好就产生抱怨、怨恨情绪。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很多话题都不愿意和父母谈,而父母又想知道子女的想法,这种对抗就极易产生分歧和矛盾。笔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现,家长会向教师抱怨自己语言分量不如老师重,孩子很难管等,不同的抱怨内容可以充分反映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家庭教育却存在很多误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重视应试成绩而忽视素质培养教育。父母为了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不惜大笔投资让孩子不断参加培训班。但是这种心态令父母总是用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衡量孩子所需,反而忽视了孩子自己的心愿,忽略了学习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导师,也忽略了孩子自己的幸福、爱好。

(2)父母的不良心态也严重影响着孩子。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一些家长怀有特别的攀比心理,喜欢用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作比较,这样极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导致亲子矛盾的出现;还有一些家长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孩子上名校可以给自己储备资源,方便日后办事;事实上,父母的心理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改变他们对学习的看法,亵渎他们对知识的崇拜,扰乱了他们学习的目的。

(3)忽视榜样作用,重视物质奖励,缺乏精神沟通。部分父母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还有父母忽视与孩子精神上的沟通和鼓励,用物质手段作为强化孩子行为的方式。如此一来,便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只关心他们的成绩,不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建议和对策

1.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身体和心理全面、健康的发展。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更加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健全身心的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上的不成熟加上心理上的不稳定,情绪非常容易波动,父母过高的期望,过高的要求都会使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考试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而期望过低会导致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需要适当。

2.掌握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让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3.培养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关键

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才能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更切忌当问题发生时拿孩子当“替罪羊”,把互相之间的怨气都撒到孩子身上。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作为父母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