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由教师讲授、演示、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流利”地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是否学会并不知情,久而久之学生养成缺乏学习主动性、缺少思考和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所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是课改的关键。课堂改革必须打破“堂上尽由教师灌”的僵局,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实验、讨论展示、互动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与创新性,使课堂更加高效。

笔者最近到宜川中学参观学习课改先进经验,结合我校校情、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摸索、探究适合自己的课堂改革思路: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学案,分析教材,了解学情,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划块、分课时教学,并在学案中设计学法指导、难度适当的基础练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基础、培养学习能力。然后实施课堂教学程序,依次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学式自主学习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了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应该是人的一种本能。在先前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个人的知识大厦。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个性等,得以丰富、发展、完善。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创设物理情境或用多媒体展示物理图景,导入教学内容,例如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拔河比赛场面,教师顺势提问学生“甲乙双方绳上的拉力大小相同吗?关系怎样?”学生产生疑问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边阅读理解、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环节:随堂探究实验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过和体验到才能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教师根据所学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随堂实验情境,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发放一对相同的弹簧秤,让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迸发思维的火花,提出科学猜想,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实验,逐步培养一种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并增强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能力。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在自主学习和随堂实验探究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交流主要知识点及疑问。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提问学生“从拔河双方、欢迎拍手到日常碰撞过程都存在着力的作用,那么双方之间产生力的作用具有怎样关系?”并巡回指导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参与讨论和点拨,引导小组形成问题,并登上讲台展示讲解、辩论和质疑,形成激烈的学生互动氛围,带动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积极思考问题。

第四环节:师生互动、评价与总结

学生交流、讨论效果怎样?关键在于教师参与、及时发现问题,以引导、点拨的方式启发学生心有所悟,并进行本节知识点整合小结,形成共识,加深理解和应用,再精选几道随堂练习,要求难度小,知识性强。例如: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学案设计:(多媒体展示)。

一个在空中悬挂的电灯,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怎样的关系?

(1)学生交流展示:受两个,是重力和拉力,它们是二力平衡。(组织学生画图并讨论)

(2)同学们想一想再找它们各自的反作用力?(组织学生在图上找施力物体)

学生交流展示:重力是地球吸引电灯而施加的,那么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电灯吸引地球的力。——教师边肯定边画图,给学生自信和成功感。

师:同学们现在比较一下“一对二力平衡”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异同处?

(3)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却“安然无恙”,是因为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

考查、评价学生学习、理解的效果,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总结与自我评价活动,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完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