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改潮流中,评价一节课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参与率。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是学生是否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体现。合作学习避免了集体教学中一部分学困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而处于“旁听”的被动状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的做法是:

一、以感悟为基础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融入听说读写活动中,语文阅读重在学生自身的感悟。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学生创设和营造自我感悟的条件和空间。这个过程一般可这样操作:

1.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针对文本自读、自悟,自我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范围。

2.自主讨论,排疑解难。重在让学生初步合作,解决一些相对简单,且学生个体或少数个体仅凭有限能力还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进一步缩小了范围。

3.师生合作,确定论题。以开放性和可操作性为依据,师生互动,对小组合作中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纳,从而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二、以交流为平台

平时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交流的实效。学生自学不到位不交流,课前资料收集不丰富不交流,小组内讨论不充分不交流。交流中,一定要让片面的理解、单一的思维,在交流中强烈碰撞,使学生个体的体悟更全面、周密和深刻,以达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由此产生新的认识。

以《最后的姿势》教学为例: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活中舍己为人的大量资料,课堂讨论时,先是小组内讨论,再跨组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组间的大讨论。讨论后,重回文本,再次让学生交流对文本的感受。几个回合,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学生将内心体验通过语言不断进行外化,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训练与强化,而且思维更加敏锐,也更具思辨色彩。

三、以活动为依托

合作学习,仅仅是课堂的一二十分钟时间,仅凭文本中那些信息和学生已有的那点积累,合作的效果是可以料想到的。即使课堂合作得很深入,如果不联系生活加以运用,合作的效果也将难如人意。因此,我们注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自然风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以求得合作的提升。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出小报、黑板报、看电影、录像,以及重大节日及社会性活动,组织小组合作,深入社会调查等活动来丰富活动内容,拓展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四、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不时地遇到一个又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发好奇,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新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真正发现了问题,也就有了探索的目标,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使他们主动探求新知,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既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的问题场景,又使课堂环境宽松和谐。另一方面又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氛围,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在初读课文时,为培养学生浓厚阅读兴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一般可以:

1.从课题入手,引发悬念。如教《月光启蒙》时,教师让学生查字典了解“启蒙”,然后提出课题为什么用“月光启蒙”?月光怎样“启蒙”?学生带着悬念,急于探出究竟,便有了浓烈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牢固的对话、交流的联系。

2.从中心句入手,引发悬念。如教《印度洋上生死夜》,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克勒松,你现在可以安息了……”设计提问:印度洋上6月20日晚发了什么事?为什么现在可以安息了?由这个问题引发悬念,很自然引发阅读课文,通过与文本对话探知皮埃尔品质的强烈欲望。

3.从矛盾处入手,引发悬念。如《小马过河》课文中松鼠对小马说水很深,昨天它的同伴被水淹死;老马说水很浅,刚没过小腿,能趟过去。教师抓住这个矛盾设计提问: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很自然地引发学生悬念,引起急于到课文中探个究竟的意向。

总之,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