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师生的交流更加畅通,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然而花哨无实效,有形式无实质的课堂教学时有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一, 教师角色定位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由传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为教师和学生减负,才能确保在有效的时间里使教和学获得最佳效益。因此,教师要充分认清自己在高效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改中,新的课堂必须有新的角色定位,需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教学习惯,用课改的“三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来武装头脑、支配行动。

第二, 目标陈述策略。

教师陈述自己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目标陈述要层级化,因为目标的层级化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陈述要用学生的语言描述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学目标真正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陈述策略也要求教师把教学目标任务化和问题化。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尽量可以观察和测量。在陈述知识与技能目标时,不宜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了解”、“理解”、“掌握”某一具体的概念、原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能这样笼统地讲,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水平。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列举了一系列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这些行为动词表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恰当选择行为动词来明确表述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性。

第三, 教学组织策略。

一名好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策略,只有良好的组织才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背景以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的设计和资源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借助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经验和体验的相互作用,要使学生从做中学,实现知行合一。

例如:在复习“统计图”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下面是两个班在一场篮球运动会上的4次对抗赛的比赛结果。根据以上信息,师生合作交流,回答下列问题:(1)选用哪种统计图比较美观?为什么?(2)你能否直观从统计图中读出某队的每场比赛成绩?(3)每种统计图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什么?(4)你怎样评价这两支球队?师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这种教学是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选用自己喜欢的统计图来绘制,然后展示自己的成果,发表自己的看法,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示范、讲解、以合作交流为主,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第四, 课堂情境创设策略。

学生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有赖于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有赖于教师教学组织中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反思性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对话,学生是教师强有力的质疑者和反抗者。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我在试教《吨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小熊(500千克)、小牛(400千克)、小马(300千克)、小鹿(100千克)可以同时通过一座限重为1吨的小桥吗?”当学生们在解答了这个问题后,我又追问:“既然它们不能同时过桥,那可以怎么过呢?”学生们思考片刻后便踊跃举手回答,有人说:“小马和小鹿一起过,小熊、小牛一个一个过。”有人说:“我让小熊和小牛先过,小马和小鹿再一起过。”虽然学生们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但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绽放,智慧在课堂上碰撞。

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得依赖教师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让数学与生活、自我三者紧密结合,引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有效教学才会在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