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导向,培养面向应用的技术人才的目标,构建了以工程训练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分方向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形成了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实践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研究项目((12JK1004));延安市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kg-09)。

信息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能否占领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影响。而电子信息技术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手段,许多行业的发展与提升都需要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大量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对于创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确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电子类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许多高校都迈向了综合性院校行列,像电子信息这类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在全国很多院校均在开设,但地方高校在办学中仍然存在经费紧张,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验条件相对较差等问题。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在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主要集中在学校所在的区域,而各地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也不相同。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在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应用人才上下功夫,确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采用以专业工程师素质为特征和分层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定位为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优化基础和专业设置,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构建面向区域和行业需求、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专业和基础课程,实现分方向培养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为课程核心,形成满足行业特色和学生未来发展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分为数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技术前沿课和工程实践课几大群,满足不同就业层次的同学知识需求。

强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理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本专业先修课程,在教学中强调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抽象能力、建模能力和分析能力。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主要培养学生电子类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些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不同学生提供统一的优质发展平台。

以专业方向课为依托,结合本校实际,设置电子系统与设备、信息处理以及计算机通信等不同的培养方向。以地方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为中心,设置方向明确的专业课程群,同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职业规划,在各个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实现分方向培养。

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导向,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特点正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不同的学科专业根据专业特点,构建以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强化工程能力训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

通过对区域内相关电子产业的调查和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产业结构为导向,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需的人才为目标,在有了较好基础课程平台的前提下,凝练出三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专业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当中形成了为不同就业方向而设置的课程群,加强同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他们对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人才所需的基本需求。

此外由于电子技术发展迅速,而人才培养又需要相对较长的周期,因此在每个专业方向适当加入学科前沿的理论和技术,使得学生在工作环境中能够很好适应技术的发展。

以工程训练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

通过调查发现,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把应用环节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锻炼,形成以工程训练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少量的验证性实验,尽量加大设计性实验比重。主要采取将原有经典验证性实验合并、采用EDA技术等手段来开设验证性实验等方法,在验证性实验课时变少的情况下,保证教学效果。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使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相对独立、以程训练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培养体系。在开设基础课程理论课程的同时,将电子工艺、protel电路设计、pspice仿真等技能性强的教学环节配合基础理论课程同步开设,主要以设计实验为主,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元器件认识、印制板制作、元件安装和焊接、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路仿真和计算。

基础理论课程和验证性实验修完之后,紧接着进行该课程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利用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设计软件进行项目设计。

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后,接着进行综合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理论,进行基本的电子系统设计,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样以工程项目的形式进行,项目来源可以是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其他相关的计划,如大学生创新计划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科技发明,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EDA设计大赛等赛事。

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毕业设计,目前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类招聘会在学生毕业前10个月左右的时间就陆续开始,很多用人单位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在学生毕业前要求顶岗实习。这对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了机遇,同时又有很强的挑战性。在毕业实际这一环节需要进行相应改革,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实施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由用人单位给出设计项目和相关技术指标,并指派专人负责项目实施。项目确定后,由学生申请并提交项目设计任务书、技术规范、实施进度计划表等,经所在学院审批,通过审批后,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设计评定由学校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评定。实践表明,这一举措既保证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同时又能使学生很好适应工作环境,能够很好地培养实践能力,跟踪学科发展动向,缩小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结 论

通过改革,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我校名列前茅,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虹.电子通信类创新人才培养关键问题探讨[J].科教创新导刊,2007(10):50-52.

[2]张少中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管理与探索,2005,25(8):971-974.

[3]陈小虎等.电气电子信息类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55-57.

[4]单长虹等.优化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76-78.

[5]徐敏,卢周平.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教学的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