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莫言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但使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比齐,而且使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辉映,从而全面调整了中国文学内部的关系。不仅如此,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还使得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内部发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空前扩张和释放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能量。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在高校的教学存在方式。所有与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有关的组织和个人,都要以新的思维认识这门学科了。这不仅涉及到对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重新定位,还要求教师迅速调整教学内容,并且使高校教学中所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修订工作变得迫切。

【关键词】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高校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

2012年10月11日晚7时,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题序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太不寻常了,彻底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作用所及,还深刻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在高校的教学存在方式。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中国当代文学一反长期存在的被动、压抑、虚弱、颓唐和不自信,完全以盈实的、舒展的、风光的、富有侵略性的姿态出场。好比整个儿换了似的!虽然从时间的长度来看,中国当代文学早已超出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十年”①,但是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二等公民”,一直受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压制。这当然有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原因。“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作为第一阶段长期给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贫弱的积弊,造成了无法与中国现代文学匹敌的劣势。而且它还像病毒一样侵蚀着后来人们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就这样中国当代文学囫囵成为有色眼镜观照下的“孱弱之躯”。正是这种对待方式,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后也成为被“虐待”的对象,它的地位远不及中国现代文学史,课时安排也比中国现代文学史少很多②,好像它是因为不能有中国文学“史”的空缺和断裂而勉强进入中文系大学生课堂的。

现在这种存在状态已经不合时宜了。莫言以自己的成就颠覆了那种老旧的关系和认识。只要是和高校中文系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有关的组织和个人,都要以新的思维认识这门学科了。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文学成就。莫言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国又世界的文学境界。在创作伊始,莫言就拥有了宽阔的世界文学视野和比较文学意识,一脚踩着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足迹,一脚踩着自己民族的土地,构筑他的文学世界。从而完成了现代的中国叙事,为世界文学格局增添了新的文学存在形式。而且,莫言以大悲悯的人道情怀审视中国人的独特生命存在,进而从中华文化的独特视角展现人性的复杂,体现了莫言文学世界伟大的精神境界。可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这样,借助于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一位大师的成就被世人仪式般地认可了,而且让他们心服口服。于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一夜之间发生了奇妙的置换,不但与中国现代文学比齐,而且开始和中国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争辉。不仅如此,由于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内部好像开始了奇特的化学反应,一个个优秀的作家,像王小波、余华、李锐,等等,都朝莫言汇合聚拢,与之比长契大,空前扩张和释放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能量。

面对此情此景,与高校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有关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再对中国当代文学抑制和轻慢就是很不明智的了。

国家的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重新审定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可以组织专家听证会,以莫言为标杆,对当代中国作家进行理性的甄别评估,重新在高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定位中国当代文学史。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时间长度、历史容量与重量,给它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样的课时保证,甚至更多。这当然需要与各个高校的那些跟文学教育相关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衔接起来。

高校中文系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老师们需要观念的大调整了。现在有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老师们再没有必要有意无意地压抑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了,一种舒展的理性的研究态度成为必要。他们需要从莫言的文学世界衍生出重新评价中国当代作家的标准,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审视当代中国的每一位作家,形成对他们的新认识,进而决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取舍。高校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是主动的研究型的教师。这次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给了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高校教师一次绝好的主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机会。莫言的文学特点还给高校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了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法。莫言的小说创作植根于莫言独特的人生体验,运用世界眼光筛选和改造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传统,如瑞典文学院评委会所说“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③,实现了现代的“中国”叙事。这给高校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如老师们要透彻地、很好地完成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三者的联系,实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法。当然,这种关联在以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中也是要求的,但是在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并非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现在却因为莫言以自身的创作特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而凸现为一种紧要的方法。其实莫言的这一特点也是改革开放时代许多中国作家创作的特色。这样,古今中外连体教学法就成为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现在许多高校所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也因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急需修订了。莫言获奖之后,笔者检索了中国高校眼下所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发现多数对莫言讲述很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不仅因为它的出版机构的权威性,还因为这部教材著者的权威性。④事实上这部教材的编纂基于这样一个理念: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像鲁郭茅巴老曹那样的大家,不堪于做作家的分章,于是便着重于文学现象和过程的讲述。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⑤、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⑥等少数教材对莫言讲述较多。这里尤其要提一提雷达等人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⑦,这部教材对莫言作了相当到位的讲述。然而,综观当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莫言等著名作家的观照仍然是颇为不够的,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观照是颇为不够的。这实际上暴露了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某种“盲视”,教材的缺乏前瞻性还是相对次要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莫言这次获奖使高校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修订变得迫在眉睫了。这当然是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相关部门急需要着手的重要工作。不过,具备相当研究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大可不必等待新的教材出世再调整自己的教学,他们应该马上修订自己的讲义,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讲授。

注 释:

①中国当代文学从1949年开始算起,到现在已经有63年的历史,时间长度是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的近两倍;单说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1977—2012),时间长度也已超过中国现代文学。

②据我所知,绝大多数高校在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中,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时比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课时一般要多出三分之一左右。假如说一学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授课时数是80多个课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授课时数就是60左右的课时。

③瑞典文学院评委会对莫言的授奖词是:“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与加夫列夫·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

④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洪子诚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之一。

⑤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⑥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⑦雷达,赵学勇,程金城.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