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清晨7∶00,北京的刘女士匆匆叫醒熟睡中的儿子小江:“快吃饭,上‘班’去!”“上班”,母子俩的“暗语”,专指儿子参加的各种课外辅导班。

小江满脸懊恼地嘟囔着,无精打采地洗漱、吃饭。8∶00,母子俩驱车赶到了培训学校。儿子匆匆进了教室,刘女士坐在车里,长出了一口气。

一天的课程在等待他们——从早八点到晚九点,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门主课各补习两小时,儿子累得叫苦连天,刘女士也跟着从早耗到黑。掏出手机,她在微信上跟好友抱怨:“真不知道以前的坚持是对是错。从小学到初二,几乎没让他上辅导班,现在同学全 在上,真怕他跟不上了,我只能花大价钱逼他抱佛脚,无奈啊。”

课外培训是“家长的需要”

67%的五六年级小学生每周拿出超过6小时的时间参加校外培训,68%的学生认为是“家长的需要”。

小小的背影,拖着大大的箱式书包,疲惫地走在通向辅导班的路上——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能路遇一些这样的中小学生,他们那不堪重负的样子,让我产生一种“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是什么压得这些“小马”失去了活力?整天忙着参加辅导,他们到底收获如何?我就此进行了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普遍参加校外辅导,而且低龄化、一对一辅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87%的中小学生利用课外、周末及假期参加校外辅导,平均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两个辅导班。67%的五六年级小学生每周拿出超过6小时的时间参加校外培训,78%的中学生每周平均课外培训5小时,50%以上的学生每周都要完成校外辅导机构布置的作业。

最令我吃惊的是:在回答“参加校外辅导是出于自身兴趣吗?”时,68%的学生认为是“家长的需要”。尤其是对应试类培训,75%的学生表示反感,认为课业负担太重。

孩子的健康快乐比高分更重要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孩子的健康快乐比高分更重要。

课外培训为什么如此受家长青睐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培训已经和学校教育接轨,满足了学生及家长“吃小灶”、“考高分”的需求。于是,在分分必争的应试机制下,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英化教育理念下,很多家长强化了对孩子发展的自我设计,通过密集报辅导班的形式,为孩子加上“必胜”的筹码。

但,只把棒子打在家长身上吗?不妥。家长也有诸多无奈。可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切应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素质养成出发。我们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不但学校要改变教育方式和评价机制,家长也应该调适自己的心理预期,抛弃那种太过功利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少关心些分数,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承受能力。毕竟,孩子的健康快乐比高分更重要。

科学施教,护航孩子的幸福明天

应该严守相关规定,不依据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

怎么才能为孩子减负?今年我写了一份提案,试着给这种“社会病”开药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科学施教,综合治理。

先说各级政府。应该严守相关规定,不依据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向社会公布。严格治理教辅市场,加大对各种社会升学辅导班的整顿和管理。

再说学校。学校教育应为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以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不再把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依据。

最后是家长。为孩子减负,需要家长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可以开设“家长学校”、建立家长网络交流平台,帮助家长走出“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误区,引导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人格教育和身心健康,给孩子一个幸福阳光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