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德育历来是重要内容之一,受到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尽管如此,在许多学校,德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值得深思和研究。笔者认为,德育的效果是建立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环境、德育活动以及德育工作者素质等诸多因素和谐一致的基础上,德育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缺位或失当,都会导致德育价值在不经意间悄然遗失,最终导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通过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导致德育价值遗失的德育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一、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不当导致德育价值遗失

有一位老师在上《两小儿辩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读出辩论的语气,把学生分成两组朗读,教师加上提示语“煽风点火”:“一小儿跺着脚说”,“另一小儿扯着嗓子喊”,“一小儿叉着腰说”……学生果然读得兴趣盎然,有的学生喊哑了嗓子,有的学生辩得面红耳赤,课堂上好不热闹。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虽然辩得不亦乐乎,但只是把着眼点关注于表面的“辩”,而忽视了课文作者对两小儿勤思善问的赞美,对孔子实事求是态度的肯定,在表面热闹的教学中,歪曲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显然是一种德育价值的遗失。

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不当导致德育价值遗失,教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产生的不良影响却是不可弥补的,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地在各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以防德育价值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遗失呢?首先,教师要有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自觉意识,不能为知识传授而教学,要把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内化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教师要有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智慧,将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力求教育有方,“德育无痕”。

二、教师言行不一导致德育价值遗失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代替的。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道德楷模、行为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和深远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自觉做到言行一致,既要“慎言”,更要“笃行”。如此这样,德育价值才会提升。

可是,在德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慎言”并不“笃行”,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德育价值悄然遗失,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又是教师进行有效德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事实上,学生对教师,既“听其言”,更“观其行”。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以防德育价值遗失,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自觉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该首先做到。

三、校园文化环境不佳导致德育价值遗失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校园物质环境主要表现为校容校貌,如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物的布局结构、校园室内外的绿化美化等。校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传统、校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文化活动气氛等。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德育课堂,在学校德育中,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鲜明的导向、陶冶、规范、引领作用,其德育价值非常特殊,又十分重要。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破窗理论”,说的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破窗“现象在校园文化环境中也经常出现。干干净净的墙壁上突然有了一个脚印或球印,结果不出几天,这面墙上就会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脚印和球印。校园的草坪上本来没有路,若有人从上面抄近路走,时间不长,这片草坪上就有了一条不少人都走的路。不雅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长明灯、长流水都是这样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的这些不佳的“破窗”现象,造成的不良影响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扭曲,而且是学校德育价值的一种严重遗失。

根据“破窗理论”,我们应该受到一种启发,为了有效地防止校园文化环境不佳导致的德育价值遗失,就要细致入微地关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每一个细小之处,努力建设优雅整洁、赏心悦目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校园文化环境无形而巨大的德育价值和德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