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至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根深蒂固,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更为教师所关注并逐渐成为评价一堂课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维度之一。对课堂讨论的关注和有效运用,能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但课堂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然而在平时的课堂讨论中,一些教师没有抓住讨论学习最本质的思想和关键所在,使课堂讨论更多表现为一种表面的、形式化的教学行为,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过散的课堂讨论,用学生“论”代替了老师的“导”,这不仅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笔者根据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教师能否灵动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是课堂讨论有效的重要保证。课堂讨论成效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契机的捕捉、确定和深化。

一、沟通知识联系时

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发现并设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复习旧知,又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如:教学“分数的性质”时,由于分数与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除法中又有“商不变的性质”,所以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能不能用商不变的性质发现分数的性质?这样,通过讨论,沟通了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将分数的基本性质纳入到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之中,形成了知识网络,培养了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以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认知产生冲突时

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哪怕是有当堂解决不了的,也为教师课后提供了素材。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给予肯定,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启发引导,组织讨论。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一位爱好体育的学生提出:“既然可以把比化简,为什么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比赛时的比分,不是把24∶20、10∶5、40∶60等比化简成6∶5、2∶1、2∶3这样的比呢?”这就是学生的认知冲突所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也是必要的。

三、知识容易混淆时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学生特别容易混淆、出错。对于这样的知识,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如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一组容易混淆的知识,在分别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针对以下3个问题进行讨论:(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这些面积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这些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通过讨论对比,学生对原来极易混淆的知识逐步清晰,并且理解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一组知识。

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就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学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组织讨论、交流,能够使师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由于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材料(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长方形、正方形框架,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让他们分组研究、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征?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找到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围一围等等,并且能从这些方法中找到研究图形特征的一般方法;组织学生针对开放性题目进行讨论,学生不仅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而且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达到了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实现了教学相长。

教师灵动地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身份积极思维,主动地输入、输出信息,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交互式的立体思维方式,还提高了讨论的质量,让讨论的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