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达到新课标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而且要高效,如何做到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点”,千方百计地把知识点强化、深化,不重视对数学思想和本质的揭示,不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沉闷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结论,轻过程,不给学生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讲清为什么,只要求学生死记结论。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许多教师上课非常辛苦,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教学内容写了几大黑板,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却不怎么理想。每次考试过后总有老师抱怨,讲过的题型学生还是不会,究其原因还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也很辛苦,但效果甚微。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基本上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从不主动思考,也不问为什么,缺乏及时总结归纳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学习不得法,作业应付了事。往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做了一些简单的机械重复,没有思维的培养,不善于改错订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究其原因与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有很大关系。由于数学同一个知识点的变化就很多,许多学生因只是简单机械地模仿学习,不会举一反三,因此学生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体验不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

二、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

新课标就数学课程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数学素养是现阶段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新定位,建立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效果是否高效,就应看是否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识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学生不应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 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我所在的学校开展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导学互助式”高效课堂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通过近两年的学习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就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提出自己的设想。

1.“导学稿”的编写。

所谓“导学稿”是教师为学生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创新的蓝本。它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线路图。导学稿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预习自学、课堂研究、课堂小结、预习自测、巩固训练、学后记等板块组成。教师在编写时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编写导学稿。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如七年级上册,《你今年几岁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为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或会辨认一元一次方程,对于学习重点,要明确且用通俗的语言给出。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这一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知道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对于导学稿其他板块的设计,注意要以问题为驱动,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和一定的“指南”作用。

2.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前预习。

将导学稿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由学生提前进行自主预习。这样做就会使问题前置,使学生明白将要学什么,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能力独立阅读课本,并根据课本内容完成导学稿上的预习自学板块。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导学稿上的问题在课本上查找,查找无果的情况下会通过别的途径查阅资料,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导学稿上的自己弄不懂的问题,用红蓝笔进行勾画和批注,在课前交给老师。科任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导学稿的提前预习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明白了课堂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积累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对教师来说,更加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面对全体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供资料、使二次备课针对性更强。

3.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堂研讨。

“小组讨论”是“导学互助式”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小组讨论是以导学稿为载体,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针对预习时小组的各个成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样使讨论更具有针对性,使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得到解决或达到共识,以便在后面的展评环节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或老师的解决。另外对于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对于讨论中遇到的较难的题目,由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同学先讨论达到共识后再讲给成绩较弱的成员,合作交流,达到共赢。当然,要达到这样的讨论效果,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非常得力的学科小组长,小组长的作用不但要组织好讨论,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还要记录本组讨论的结果,并分配学习较好的成员在组内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讲解。这样的讨论使传统教学中一个教师的教学变成了多个老师教学,把一言堂变成了有多个教师的课堂,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七年级上册《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经过小组讨论,几乎各个小组成员都明白了移项的依据和移项的步骤,极大地提高课堂效果。

4.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堂展示。

经过小组讨论得到小组认可的共同结论,由组长选派成员上黑板展示本组的结论,其余成员就刚才讨论的结果进行改错或补充。展示时,要注明每一步骤的理论依据及解题的关键点。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展示中对于去分母的两个关键点:(1)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两边的每一项都要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分子是多项式时,去分母时注意对分子带括号。学生展示中的易错点也是这两点,同时这两个关键点有的小组不一定能展示到位。这就为后面的展评、质疑提供了素材。通过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书面表达能力及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堂展评、质疑、补充。

小组展示结束后,由各个小组派代表讲评本小组达成的共识,此时,要求其余小组成员要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质疑,同时要求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讲评,以便及时纠正、提问、补充。例如《能追上小明吗》在各个小组的展评中,不但讲清了如何找等量关系,列出了正确的一元一次方程,经过小组间的互相补充,对直线型相遇、追击问题有了一定的归纳,还提出了环形相遇、追击问题,并有了一定的结论。对课本上的“想一想”提出的问题,全班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经过大家的讲评、质疑、补充,同学们对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并不断促使学生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后记。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进行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方法,这些知识、方法与其他知识、方法有何联系,自己还有哪些未知的知识和方法有待进一步钻研,对别人的过程方法中哪些值得借鉴,在学习过程涉及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等进行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知识建构能力,真正使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模型。

通过近两年的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导学互助式”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和不断完善,我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空前高涨,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数学知识的规范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并逐渐激发培养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时常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为了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在二次备课中要做好各种预设方案。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又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法的培养,互助交流能力的训练,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与学生沟通、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目标,培养现代社会必要的公民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