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应针对教材的不同特点,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让语文课堂绽放艺术魅力。

一、让学生在辩论中激活思维

常言道:“鼓越敲越响,理越辩越明。”语文教学中,常组织学生进行别开生面的辩论,能让学生在争辩中识别真伪、弄清是非、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变老师的机械讲评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更能使课堂变沉闷乏味为大放异彩。

如教学《真实的高度》,这是六年级单元练习中的一篇小短文。“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针对课文中小仲马跟大仲马说的这句话,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小仲马该不该用上父亲的名义?”是让学生肤浅地回答“该” 或“不该” 呢?还是换一种形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呢?我想到了辩论,我把这个问题换成了辩论题。正方为:小仲马应该用上父亲的名义;反方为:小仲马不应该用上父亲的名义。结果,正、反双方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把各自的观点表述得淋漓尽致。因为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所以学生最后的共识是:“不怕挫折,不依赖长辈,走自己的路” 。

二、让学生在感悟中荡漾心灵

感悟,就是凭借一定的语言及相关的语境 ,直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有了感悟才会有体会,有了感悟才会有发现。对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应有意、有机地组织学生感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悟中荡漾心灵。

如在一次优课评比中,我执教的一堂课的课题是《希望的种子》。这则故事,从情节上看,算不上惊天动地,但故事中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却非常感人。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我的脑海产生。我既没有发教材,也没有预先熟悉学生,在听课老师们诧异的目光下,我拉开了课的序幕。我先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故事,内容其实就是《希望的种子》。故事一讲完,我立即组织学生畅谈“听后感”。尽管学生手中没有预先下发的阅读材料,学生的感悟却很多 。接着,我再让学生给故事定题目,学生所定的题目不但很有新意,而且和原题相差无几。最后,我还让学生猜故事的结局,并续编故事。这堂课,没有教材的束缚,也看不出任何教案的痕迹,我和学生完全融合在一起,我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

三、让学生在表演中展示自我

表演,就是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最常见的且最普通的表演,学生戴上头饰,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地表演,如身临其境,全部沉浸在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对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应放心、放手地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展示自我。

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因为这篇课文是独幕剧,我想,为什么不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个独幕剧呢?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研究、学习、熟悉剧本。此时,学生已经不认为自己是学生了,而是一个个小演员,我也成了学生眼中的当然导演。剧中,人物的性格、品质非常鲜明,语言、动作特别精彩。同学们反复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动作,还相互指导、评头论足,不少同学表演的领悟力相当高,甚至超过了我。其实学生练习表演的过程,就是学习课文的过程,只是换了个形式而已。

四、让学生在欣赏中愉悦身心

欣赏,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可以考虑音乐欣赏、图像欣赏等,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入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既生动又形象能有效地表现课文的中心、揭示课文的重点、描绘人物的形象、展现故事的情节,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

如教学《田园诗情》,《田园诗情》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介绍的是荷兰美丽的乡村风光和闲适的生活环境。学生从未去过荷兰,对荷兰的了解只局限于课文,这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我上网查阅荷兰的相关资料,从大量的荷兰资料中,下载了部分图片和录像。上课一开始,我播放了一段优美的田园音乐,声音轻轻的、柔柔的,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与此同时,我让音乐始终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耳边是音乐绵绵,学生的眼前是一幅又一幅的奶牛图、骏马图、郁金香图、风车图…从学生的“哇——哇——”声中,我知道学生都已身在其中、情系其中了。最后,我还播放了一段介绍荷兰的录像,同学们看得如痴如醉,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飞往荷兰。

当然,语文课不能一味地上成辩论课、欣赏课、表演课、故事课,因为既要考虑到语文学科自身的重要特点,又要考虑到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总之,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形式,做到教学策略的班本化、生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