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结合本人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对课文所塑造人物形象分析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完成德育过程,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学习《孔乙己》时,就可紧抓人物形象,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逐步展开分析。第一次“青白脸色”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第二次写“涨红了脸”的描写,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不得已偶尔偷窃;第三次“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被人家取笑时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最后一次“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知他受尽了非人的折磨,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在教学时,教师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来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孔乙己的悲惨处境对其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再进一步通过分析,提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

二、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无数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健全向上的性格,对于学生的成长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筛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学范例。因此,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课堂教学中,在分析人物形象中,在深挖教材内容时,注意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格意识,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开拓创新、吃苦耐劳、勤奋进取、团结协作、胸怀宽广、坚忍不拔以及自强自信等品格。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篇幅俯首皆是,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等等不胜枚举,对这些教材,或深追细究,以“渐入佳境”,或质疑讨论,以明辨主旨。

三、激发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老师在讲解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情感描写及作品的风格或语言特色时,可选择不同的作家作品或题目相同但形式、内容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对比席慕蓉的《乡愁》;学习《济南的冬天》,可以参考《济南的秋天》,让学生对济南有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事物可从多个角度来写,使学生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特。还有在学习某篇名作节选之作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全篇文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名著的兴趣,进行课外阅读拓展。

四、指导写作,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情操。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和良知。因此,在作文命题批改讲评的全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假如我是市长》、《我的理想》等等,这些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而教师在批阅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利于德育。此外,有一些课文结束留有一定的悬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写续篇,如《我的叔叔于勒》,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发了财的西装革履的于勒,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对社会的理解。

总之,语文课的德育应当像春风细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从点点滴滴,细致入微、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浸润学生的灵魂。通过一字一词、一篇一单元的教学,通过听说读写的专项训练,细水长流地去进行德育。通过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的内涵,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和精神熏陶,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