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步渗透到数学教学工作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效率也有效提高。但从课程目标视角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过程有效度关注不够,个性化创造性思维太少。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础上,基于课程视野,对优化数学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提出有效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后在过去仅仅强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有效问题,直面指向数学本质。

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一开始便让学生交流:对于百分数,你了解了多少?充分交流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对于百分数,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出现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吗?”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为本节课指明了研究方向,有效指向本节课数学知识的本质性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去思考,对优化数学教学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自主探索交流,积累活动经验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是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新学习目标。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而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离不开活动、离不开探索、离不开经历。因此,教学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授《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课,在学生理解公因数基础上,我布置了探索性学习任务:(1)找出“4”和“18”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2)你能想出最多或更快捷的方法吗?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展现了一一列举、写小想大、写大想小等不同方法。以上教学活动,都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不断体验、不断感悟,从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呈现思维过程,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要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又有赖于合理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数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总是以对“显性知识”的掌握而展开的,因此,导致在课堂上我们的许多老师数学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解题教学”,只讲解题步骤,不展示思维的过程;只讲解题结果,不探寻来龙去脉。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一定要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教学《统计》时,在学生自主设计统计图后,我不仅关注学生个性化思维成果的表达,更是在呈现学生资源的方式上做到了结构化、序列化。从不完整的作品到完整的作品,从复杂的作品到简单的作品,从美术化的作品到数学化的作品,在学生的作品分析交流中充分呈现过程,逐步掌握统计图的绘制。而在图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我都是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展示各种推导过程,从而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四、自我比较反思,建构知识方法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分析自己的学习动机,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完成知识方法的自我建构。

例如教授《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课,在展现了一一列举、写小想大、写大想小等不同方法后,要让学生比较反思: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更快捷?从而知道写小想大方法的优越性。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回顾反思的作用更为重要: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什么策略?解决怎样的问题可以用到这个策略?运用这个策略应注意什么?从而让学生在比较和反思中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完成知识方法的自我建构。

以上只是我在基于课程视野,优化数学教学过程研究的初步探索和实践。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不断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努力打造基于课程的人本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