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饶有兴趣地提一个数学问题,但举手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即使有学生能回答问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还不完整、不准确、不严密。笔者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敢说会说、说得准确、说得精彩相当重要,一方面是通过学生的“说”培养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是借助“说”及时评估教学,为教学调控提供必要的参照依据。所以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说”,并作了以下尝试。

一、 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辅导者、组织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意见和建议,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信。即使学生说得不对,甚至荒谬,也决不指责、嘲弄,而应使全体学生勇敢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课堂中说的欲望和信心。我在课堂上尽量用亲切的语气,协商的口吻,尽可能地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敢于发表意见。

二、重视数学阅读,为学生打下“说”的基础

数学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数学教科书、课外读物,使学生获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语言。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严谨性和抽象性。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理解,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如教学了《平移和旋转》,我让学生阅读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后来在一次作业订正中,出现了下列习题:

下面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在算盘上拨珠的运动是( )现象。

(2)自行车的脚踏运动是( )现象。

学生回答正确后,我追问:为什么?其中一位女生振振有词地说:“因为算盘上拨珠是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平移,所以算盘上拨珠是平移现象;自行车的脚踏做的是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旋转,所以第2小题是旋转现象。”这正是因为在前面学生阅读并记住了数学语言带来的收获,回答问题准确,有理有据。

三、运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说”的条件

1.充分运用课本上的插图,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力。

北师大版低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有许许多多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生动,色彩鲜艳,为我们加强孩子们的语言训练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素材,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时,课本上展示了大熊、小熊吃西瓜的画面。在教学中,我根据画面鼓励学生看一看找出数学信息,想一想提出数学问题,并借助涂色圆形图说一说算法,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让学生利用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归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利用计算练习,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

小学数学中计算是重头戏。在口算练习时,我采用人人参与的开火车形式,读出算式,口说得数,说出算理。如在混合运算的练习中,我先让学生口述式子中有哪几种运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还可以提升难度,把算式用文字题形式叙述出来。这样让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达出来,训练了他们的数学语言。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力。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了每个学生“说”的机会。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既有在小组内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明看法的机会,特别使那些胆小的、口头表达不好的学生能逐步提高。

四、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规范学生“说”的准确性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像“81305是由哪几个数组成的?课桌是长方形。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些错误的教学语言就会误导学生,造成学生获得知识的错误,应坚决杜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处处规范地、准确地、严谨地使用教学用语,对学生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教学工作中的长期任务。但“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指导、训练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能说会说、善思善说,数学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才会在学生的“说”中逐步形成、完善、提高,数学课堂才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