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是指在授课结束后写出较详细的课后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反思。它可以分析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在什么地方易出现差错,用什么方法才能避免、减少误差,本课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也可以将偶尔的一个感受点点滴滴、三言两语记载下来。教师通过课后反思进行分析研究,对给下一个循环班上课用的教案做一定的修改,以达到充实、提高的目的。下面我就课后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谈点体会。

一、 课后反思记录的内容

1.记失败之处。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之处、失误之处、不当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如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记录下来,使这些课后反思能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补救。另外,把这些失败之处记录下来,更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提示,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如活动课《明辨是非 扬善弃恶》的反思: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了这么一场活动,显得较仓促。因此有些环节教师的引导欠了些,结尾的点评更显仓促,因为已到下课时间,但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2. 记教学机智。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也不可能设想出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然事件的发生,教师总会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如在活动课《明辨是非 扬善弃恶》的课后反思中有这样一段话:活动过程中,看到眼前的情景,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平民化的比赛“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海选时的画面:选手表演完毕后,评委就选手的表现加以评价。于是,我尝试着让学生评委在每一环节结束后,对各参赛队的表现加以点评,他们居然也能谈得头头是道,俨然一副资深评委的模样。他们的点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上都是备课时未想到的,可谓是来自课堂上的灵感,但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

3.记学生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流露出的思想倾向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同时也为再确定学习的难点,揣测学生的学习态度提供依据。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将课堂上学生流露出的思想倾向记录下来,对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不无裨益的。如《明辨是非 扬善弃恶》一课的课后反思:通过情景讨论,发现一部分学生易屈服于朋友的压力而做错事,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勇敢地承担责任。看来,要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仅仅靠一节课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课后反思应遵循的原则

1.及时性。及时性是写课后反思的重要原则。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每一节教学内容一结束,及时动笔反思,免得时间一长,记忆模糊,写得不够恰当。写课后反思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付出一定的心血。我们一些教师因为懒于动脑,往往不能及时记录,有时为了应付检查才不得不写,使得课后反思的感受和质量大打折扣。写课后反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重要的是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让它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水平。有了这种认识,写课后反思就可能由被动变主动,就可能不再视其为思想包袱,而视其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2.平实性。针对具体内容,要写得实实在在,书写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决不写空话、套话,更不可无病呻吟或矫揉造作。空话、套话、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等其实反映了作者的写作心理,即应付检查。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后反思是写给我们自己看的,空话、套话、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等只能应付检查,是在作秀,对我们教学水平的提升无大的作用,这样的反思有悖于反思的初衷。

3.短小性。一篇好的课后反思,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只要结合教学实际,将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对今后教学最具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下来即可。课后反思最核心的评价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今后教学的借鉴,是否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写实,贵在坚持。如果我们能够这样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实践一点,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就能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