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思维的灵动
作者: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心小学 朱玲玲
发布时间:2013-04-17 22:17:40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不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无穷的活力,教学活动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师生进行平等沟通,引领学生主动思考
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等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能否在教学的过程中高质量地完成这些教学的目标,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发挥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在独立的思考中开启知识之门。因此,师生间能够进行平等沟通,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它是使每个学生得到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例如,笔者在执教“求平均数”这一部分时,是这样和学生交流的——
师:同学们,老师看你们有的胖有的瘦,还有不胖也不瘦的,我们班的同学体重大概有多少公斤?(这时,老师故意点名叫最瘦的和最胖的同学,表示想以他们的体重代表班级。)
生1:老师,不行啊,他们两个一个太瘦一个太胖,我们班同学们的体重不会像某某那样重,也不会像某某那么轻啊!
生2:老师,我认为我们全班同学的体重大概与李某相似,因为他不胖不瘦,应该是我们班的中间标准的体重。
师:嗯,你说得很有道理。那么,请问李某体重是多少?哦,是33公斤,这个33公斤是我们全班每个人的体重吗?(不是)为什么呢?
生(集体回答):是全班的平均体重。
师:大家回答很正确。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平均数”……
在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平等交流中,引领了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导入设计简洁开放,激活学生个性思维
在新课的学习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来设计简洁开放的导入,不管是对已有知识的复习,还是对新知识的提炼,都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立足于如何更有力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新课程的知识产生个性化的遐想,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执教“圆的周长”的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来回忆都学过了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学生们有的说,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有的说,知道了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我在给予了学生高度的赞许和肯定后,接着再来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们说说还想知道哪些圆的知识。有的学生回答想知道圆的面积如何计算;有的说想知道圆的周长是怎么计算出来。就这样,通过简洁开放的问题,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提问热烈,探究新知的欲望越发强烈,进而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三、鼓励学生据理力争,萌发思维碰撞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异议,争持不下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自由争辩,鼓励学生大胆阐明自己的道理,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对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在对问题的积极探讨中,不断激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某居民小区内进行一项铺路工程,原计划是每天铺完100米,12天完成任务,实际用了10天就完成了全部铺路工程,那么,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多少米?
有一位同学列出的式子可谓与众不同:100×(12-10)÷10=20米,这样算出的答案虽然是一致的,但是,却引起了其他同学的争议。这时,我没有急于对这种解决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是引导学生一起来思考:“既然这位同学这样算出的答案也是同样的,说不定这的确是我们没想到的一个很好的解题方法呢,现在同学们先安静下来思考一下,同意这个解法的同学可以举手。”接下来,我对这个思路给予了适当点评,但发现还有部分同学否认这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于是我干脆就请那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的思路。这时,该同学胸有成竹地娓娓道出:“原计划12天完成,实际是10天完成,那么提前2天的原计划铺路任务就分摊到实际10天中完成,这就是每天多铺的路长……”这位同学的讲解顿时使同学们豁然开朗。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思考角度,突破思维的定势,使学生在对问题的不断探究中,发展个性,提升数学的综合能力。学生的思维是鲜活、灵动的,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引领学生,给予学生展开思维翅膀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就会真正变得精彩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