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到西北工业大学视察指导。在实地考察后,马凯表示,西北工业大学拥有“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大学精神”。

一所西部地区国防特色鲜明的高校,为何被赞誉拥有三个“一流”?

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西北工业大学“四驾马车”科学驱动,叠加发力,带动该校挺昂龙首,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多元化”

明确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始终是西工大实现科学发展的生命线。

为真正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西工大积极实施教育创新改革,除开设11个特色班外,还在承担的两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全面开展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该项目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创新教学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11月,西工大首届国际化班正式开班,实现了中国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同堂授课、同卷考试、同室研究的贯通式培养模式。

一个个“世界级”和“国家级”荣誉的背后,无不彰显着西工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综合性、立体化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作用。

“十五”以来,西工大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优势,构筑创新实践平台,积极开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设计性、研究型和综合性实验,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特别是近两年,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指导,使教学成果的水平跃上新台阶,扩大了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影响,引领了该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此间,西工大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1项,其中特等奖11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44项。所获国家一等奖和省级特等奖的数量名列工信部所属高校和全省高校前茅。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使得学科专业结构也更趋于优化。坚持“强化特色、拓宽面向、扶持新兴、适时调整、优化结构”的专业建设思路,立足西部,服务国防,已拥有力学、机械基础、航空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物理实验等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9个专业被评为国防重点建设专业,4个专业被列为国防特色紧缺专业;16个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水平学科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西工大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25名省级教学名师。在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推动下,目前共有2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2门陕西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了以精品课程为主的网上翱翔学堂,实现了优势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

这只是近年来西工大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举措。2011年,西工大牢牢抓住“质量”和“创新”主题,以精英教育的标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启动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研究型、研讨式教学模式和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基本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个性化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教育体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以竞赛带动创新,以创新提高质量。作为一所肩负国家使命的大学,西工大在人才培养这一大学最根本的任务上狠下功夫。至2011年,集中建成19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同时还致力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组织、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潜心培育、建设能够体现该校特色且具有形成品牌效能的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如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内已蔚然成风。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该校通过培养机制改革,大幅度提高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生活待遇,鼓励成绩优异的研究生专心从事科学研究,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培养机制改革给导师指导工作带来动力,导师们更注重科学研究,投入更多精力培养优秀研究生。近三年来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3项,获得受理发明专利628项。近三年来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3项,获得受理发明专利628项。同时,西工大还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德国等100多个国外知名大学或机构,在联合培养、短期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高水平国际会议论文、获得双学位、留学生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合作,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氛围逐年增强。

始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创新”

引领科研工作新局面

长期以来,西工大坚持“立足三航、拓宽面向;加强基础,注重创新;促进转化,发展产业;完善机制,规范管理”的科技发展思路,通过大力开展基础研究、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型号研制、培育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科技工作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同时,还通过完善科研制度、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推动了该校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西工大进一步明确科技发展的新思路,除坚定不移地保持“三航”特色外,还在工业化、信息化、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视野下进行谋划和调整,为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引领该校科研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西工大参与了大量“三航”领域重点型号任务的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是独立承担国产大型客机C919翼型/机翼设计的三家单位之一,承担的“翼型及机翼的气动设计方案”经评估优于空客A320及波音737机翼水平。参与了神舟飞船一号到七号的研制攻关任务,获得“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称号。新型水下智能航行器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研制的稀土永磁电机已在多个航空航天产品上得到应用。“大型复杂薄壁构件整体铸造技术”解决了某国家重点型号关键部件制造难题,200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对接国家科技战略,西工大科研工作勇担国家民族使命,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防工业现代化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升级换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大量国防科技领域重点型号任务的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

西工大建有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发基地,由该基地研制生产的3种型号10架无人机组成的方队方亮相国庆60周年阅兵。水下智能航行器和航空吊放声纳型号研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西工大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居全国同类高校的前列。“十一五”期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2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61.55亿元,科研经费总额位居全国高校前10位,2011年科研经费突破19亿元。在国防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神舟”系列飞船、大飞机工程、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0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承担了大量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在大飞机工程研制中承担了34个关键技术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3项,其中国家级奖12项。每年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年均获授权专利200余项。此外,西工大还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4个,其中包含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9个。

改革为科研释放能量,增添活力。该校不断完善“校办中心院办所”的科研机构组织模式,发挥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在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在岗位评聘、考核标准、学科建设、科研资源配置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和倾斜政策,鼓励自由探索、鼓励学科交叉、鼓励前沿探索、宽容失败,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为鼓励科研人员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培育高水平、有影响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并为基础研究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实施“三航科技创新工程”,以基础研究基金、科技创新基金、人文社科与管理振兴基金为载体,积极探索原始创新的培育机制,每年资助力度在800-1000万元左右。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的实施,极大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西工大迎来科研工作的繁荣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协同创新”

开启产学研合作新篇章

2012年上半年,西工大先后与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和中航工业石飞、中航光电、中电十所等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与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建立西安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配合三星半导体项目落户西安,与三星电子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与南通市政府、天津市东丽区、南京江宁开发区、镇江新区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短短半年中一系列密集的产学研合作,其实仅是西工大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的一个缩影。

西工大科技产业工作始终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加强产学研结合为主线,公共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为先导,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加大与各级政府、企业集团的合作,通过组建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漳州产学研基地等搭建转化平台,积极创新机制体制,规范管理模式,实现了科技产业的紧密结合,在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了共赢发展。先后转化了稀土永磁材料及电机、单晶铜基材料、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系统、纸基摩擦片、超高温复合材料、手机彩屏驱动器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了思强科技、超晶科技、佳贝科技、昆明海威等一批重点高科技企业,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了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学校和在陕军工单位,建有“国防科技工业(西北)特种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陕西省集成电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流体换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纯超细硅微粉研发中心”、“新型制冷设备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拥有会员单位130多家。

为实现产学研无缝连接,优质资源共享,西工大还与众多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科研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与中国试飞研究院联合建立了中国试飞员学院,与深圳市政府联合建立了深圳研究院,与空军酒泉基地联合建立了航天酒泉分院,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联合建立了中国空空战术导弹研发中心,与航天五院联合建立了空间对地观测实验室、空间机器人研究中心和东方红小卫星研发中心,与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联合设立陕西省飞机数字化制造工程中心,与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了数字化制造和MEMS两个联合技术中心,与昆船集团联合建立昆明海威机电技术研究所,与俄罗斯联合建立海洋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

西工大先后与国外高校、企业及研究院所建立了26个联合研究机构,包括中法并行工程研究所、中法虚拟设计与制造研究所、中美工程设计与仿真研究所、中比航空工程计算实验室、中美CBVCT图像工程中心、中英机电产品设计研究所、中德旋转机械与风能装置测控研究所和中俄联合适航性研究中心等。这些国际联合研究机构在承担了大量的涉外科研项目的同时,每年还选派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赴国外开展研究工作。

以文化之魂育人——文化建设

“整体规划”链接传承与创新

2012年8月,校友总会和贵州、河北、重庆等全国8省市的校友分会联合发起“爱心直通车”活动,为上百名西工大新生和家庭困难学生送去助学爱心。感动常有,激情永驻——在西工大的校园里,积淀厚重的校园文化土壤之中深深扎根着播撒爱的种子、自强向上的种子和爱国奉献的种子,这与西工大党委长期以来对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重视密不可分。

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2008年12月,该校党委明确提出要以党建创优工程为载体,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要加强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代表的文化平台建设;要注意培育更多的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文化品牌;要规划和实施教职工精品文体活动;要结合传统特色和时代要求进行文化创新,努力建设昂扬向上、求实创新、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西工大的软实力。

西工大先后制订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等有关制度300多项,建立起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认真推行校务公开,健全两级教代会制度;积极发挥各学术专业委员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先后成立了“教授委员会”,组织了“太白教授沙龙”。西工大党委通过“三航四方BBS”、“建言献策”平台,广开言路,倾听民意,改进作风。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西工大党委“一手抓创建、一手抓廉政”,“讲廉洁、树正气、求发展”蔚然成风。先后被评为全国、陕西省教育系统及原国防科工委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有力保障了该校又好又快发展。

在西工大承担的两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经过党委慎重研究,已选定具有较强代表性,涵盖基础研究、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多个方面,基础很好又各具特色的材料学院、机电学院、理学院3个学院,作为“学院管理体制改革”项目的第一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学院,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教师分类管理、教授委员会制度、重点学科平台建设、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试点探索,激发内在活力,实现“小步快跑、步步见效”的试点目标,为“落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章程”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西工大党委还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革了学院行政班子换届办法,建立了差额选拔干部工作机制,加大了竞争上岗的工作力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得到了中组部选人用人工作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根据检查组的反馈意见,师生员工对选人用人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7.4%,超过92.2%的全国平均比例。人事制度方面,在实行人员分类管理、职称评审办法、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等方面出台了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西工大还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引导作用,以师德带师风、以教风促学风,形成了良好的风尚教育传统。在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理念下,通过“翱翔人才工程”和职称评审改革等制度创新,通过钱学森、季文美百年诞辰等活动树立师德楷模,以各种措施吸引和激励教师以育人为本,营造了学生人人争当国防领军人物、教师争育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校园环境。同时,还通过“一个党支部建好一个班、一名党员带好一个宿舍、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帮好一名同学”的大学生党建“三个一”工程,通过“名人百场报告”、“翱翔名家讲堂”先后邀请师昌绪、阮次山、翟志刚、杨利伟等各界名人开展200余场讲座。在全校班级和学生中广泛开展“创建先进班级,争当先进个人”为主题的学风建设,有2个班级获“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称号,5个班级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

该校逐步形成了以凝练办学理念为核心、以视觉系统和平台建设为载体、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重点的大学文化建设方略,形成了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较强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大力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建立了红土地、视窗、学生之友、青春驿站等主题教育网站,开设了红色党建博客、辅导员博客、班级QQ群、支部飞信群、三航四方BBS等多种交流平台。“建、管、导”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得到中央领导和原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陕西省委的充分肯定,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大学生在线”网站建设,开辟了全省高校大学生网上思政教育新途径。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形成了“美在工大”、“模拟联合国”、“名人百场报告”、“翱翔名家讲坛”等一批校园文化品牌。

近年来,力求“四驾马车”共同驱动、叠加发力的改革举措扎实有效,鼓舞人心;近年来,借改革东风,一些困扰教学和管理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师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而今,西北工业大学已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发展难题正在得到有效破解,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效应已见端倪,一幅波澜壮阔的“风劲帆满海天阔”的壮美发展图景已然铺开。

来 源: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