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关民族振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计,事关家庭幸福和百姓福祉。改革开放以来,洛川教育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引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近年来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中教育质量的下降,导致洛川“择校热”愈演愈烈,教育成本越发高昂,学生负担沉重不堪。考大学成为学生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县域产业建设却后继乏人,教育与经济严重脱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国家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和意志,我们必须在《纲要》指引下,紧密结合洛川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实施综合改革,办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教育,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为此,我们在全县范围开展了教育发展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初步形成了“依托产业优势,兴办特色教育”的思路与目标。

一、洛川教育发展现状

历史上,洛川是多民族文化和新、旧思潮交融碰撞之地,群众对于文化和教育非常重视。北宋范仲淹曾在洛川兴办官学,明清时期洛川设有朝阳书院,民国时洛川曾兴办辐射关中东部和延安南部的高中。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专署在洛川兴办了洛川师范,五十年代洛川师范迁移后,在其基础上兴办了享誉全省的洛川中学。改革开放后,延安市委、市政府又在洛川兴办了师范学校和延安农机校,县上还兴办了卫生学校、农职业中专,使洛川成为全市除宝塔区之外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县区。进入21世纪,在中专学校改革进程中,洛川师范撤销改办为延安市第一高级中学,延安农机校并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洛川卫生学校停止办学,县内中专教育资源逐步萎缩。

近年来,洛川县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全县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两所,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全覆盖,洛川中学跻身省级标准化高中行列,洛川职业中专是陕西省中等职业示范学校;2007年通过国家“两基”复验,2008年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验收,2009年被省政府授予“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目前,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5所(公办55所,民办88所,其他2所),其中幼儿园76所,小学50所,初中13所,高中3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岗教职工2968名,在校学生51923名。

二、洛川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洛川教育存在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改革

1.教育认识不深。一是各级党政部门对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教育就是教育行政部门一家的事,尤其是“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实施后,乡镇党委、政府的教育职能缺位。二是对《纲要》精神理解不深。只注重于具体的教育管理和项目实施,而缺乏对《纲要》与当地实际结合、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结合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三是对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认识不足。将人才问题简单地归结于大学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发挥区域产业和教育资源优势,培养本地各类型人才,扩大就业,确保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充足的人才资源。

2.教育投入不足。洛川属于典型的“民富县穷”,县级财政收入保运转都相当困难。2011年,洛川国内生产总值32.75亿元,全年教育经费支出为2.8亿元。但其中用于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两免一补”等公用经费的资金仅8700万元,而教师工资占据了1.93亿元,超过了1.69亿元的全县财政总收入。全县各学校普遍存在建筑面积小、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短缺、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现象,完成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县级财政投入难以保障。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干部、个体户和富裕农民家庭纷纷将孩子送到西安、延安等地,生源流失较为严重。据统计,每年约有两千名优质生源流失。现有教育生源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家庭子女,这种状况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警醒。

3.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教师管理机制缺乏活力。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不高、缺乏调动提升机会、社会交往面窄、进城欲望强烈,不能安心从教。不少教师面对社会上种种利益诱惑,产生攀比、不平衡心态,部分教师存在“出工不出力”现象。二是教学水平不高。学校教育教学缺少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体能体质下降,社会交往、情趣爱好的锻炼与培养明显滞后。三是校长管理水平不高。一些校长社会活动频繁,重制度管理缺情感沟通,与教师关系逐渐淡化疏远。部分校长只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缺乏对教育理念的系统研究。四是校外教育机构管理力度不够。县城学校农村生源的增加滋生了各类校外托管、培训学校、“小饭桌”等机构,但对这些领域的管理相对滞后,亟须需在办学行为、食品卫生、安全防范方面加强引导和规范。

4.道德教育薄弱。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感恩教育、吃苦教育、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道德养成教育力度不够;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有所抬头;这些都折射出我们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

5.产业人才短缺。目前,我县进入人才库待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已接近5000人,今后每年还有2000名左右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但由于所学专业不对口,全县急需的招商引资、经营管理、金融期货、电子信息等现代果业建设岗位却人才匮乏。现有的教育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干部群众参与热情不高。今年,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将在洛川开办MBA教学点,仅招收40人的学习班报名者近100人,反映出我县干部群众渴望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意愿非常强烈。成人教育亟须改变培养模式,扩大覆盖面,适应终身学习和产业发展需求。

6.信息建设滞后。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运行成本的重要手段,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洛川教育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设施设备陈旧、校园网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库建设缓慢、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较低等问题,教育信息化服务和带动县域其他领域信息化的能力不足。

(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要求教育进行改革

洛川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打造核心增长极,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同时,县域产业的成熟、市场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精英人才和专业人才投身其中。今后,我们都将面对一个谁来建设、谁来发展的问题。洛川经济社会远期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地能否培育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国家的教育改革,也需要自下而上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办好县域教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国家教育改革。

(三)国家《教育纲要》精神要求县域教育实行改革

学校可以办出特色,地方教育同样也可以办出特色。地域文化、经济模式、人文素养决定着一个地方具有不同的文化、教育特色。文学大师之乡湖南凤凰、体操之乡湖北仙桃、状元之乡安徽休宁等地区在教育氛围和环境上都具有各自的鲜明特征。洛川的特色在于苹果、在于农业、在于国家级的大市场。只要我们发挥产业优势,瞄准农业这个主攻方向,把资源和平台往教育上集中,把思想和目光往就业上投注,举县一致,就一定能够办出具有洛川特色的教育,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如果全国2800多个县都能根据区域实际,紧密结合产业优势建设特色教育,中国教育就能开创一个崭新局面。

三、洛川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目标与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和目标

所谓特色教育是指某一区域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教育结构和模式。洛川特色教育就是要在《纲要》的指引下,立足于洛川果畜特色产业优势,秉承洛川优良的教育传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创新“一个理念”,构建“四大体系”,实施“十大工程”,实现“四强四高”目标。到2020年,建成陕西特色教育强县和农业人才资源强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逐步形成体系完备、特色鲜明、发展协调、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走出一条凸显区域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改革路子。

(二)总体要求

1.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均衡配置资源。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优质教育资源都在向大城市流动和集中,城市人才济济、一岗难求,而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县、乡、村三级却大量缺乏素质型人才,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大城市与小县城教育资源上的不均衡问题,在我县表现尤为突出。在“四化同步”推进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县、乡、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更应考虑大城市与落后地区均衡配置问题,实现资源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合理有序流动。

2.按照经济结构要求培育专业人才。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美国汽车工业、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金融产业等领先全球,得益于其在不同发展阶段调整教育方向,培养了一大批相关人才。洛川是以苹果为主的农业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苹果开始大规模发展时,得益于一大批山东技术人才的指导。因此,我县经济要实现转型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办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和一批精英人才。

3.按照职业结构要求明晰教育导向。借鉴温州技术加工型人才、市场营销型人才遍布世界各地的经验。洛川22万人口中,有16.1万人从事苹果、生猪生产、加工、营销工作,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因此,我县教育的发展必须明晰导向,立足于解决产业发展后继乏人、农家子弟不愿再务果务农、城市家庭更不会让子女从事农业等问题,面向现代果业建设发展,重点培养经营、管理、信息、金融、期货、旅游等专业人才,建立起与职业结构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结构。

4.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推进职业教育。洛川正在建设的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西北畜牧产业科技城、石化工业园区和苹果旅游产业园区将是苹果、畜牧、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参与建设和运营。同时,全市300万亩、全省1000万亩、全国4000万亩苹果产业建设,全国200多个生猪基地县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来支撑。特色教育强县应围绕这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培养专业对口的新型人才,实现顺利就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构建特色教育体系

(一)构建以“苹果文化”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1.编写苹果文化教材。组织县内文化名人、作家、艺术家和相关专业人员,围绕洛川历史文化、乡土风情、民间艺术、苹果发展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等方面,编写一套适合学生阅读、图文并茂的教材,列入各级学校教学内容,让学生认知洛川、了解洛川。

2.编创苹果主题歌曲。近年来,我县编创了一些反映地域文化的主题歌曲,但并没有传唱开来,原因在于歌曲“乡土味”过浓,旋律“不新潮”,学生不爱唱。我们将邀请重量级音乐制作团队,打造一首旋律优美、适于传唱的苹果主题歌曲,让学生主动唱苹果歌,颂苹果情。

3.办好苹果文化杂志。《果乡风》季刊作为全县苹果文化的主要杂志,已经连续出版两年。目前主要是赠阅,覆盖面不广。下一步要积极推进《果乡风》面向全国公开发行,通过全国7个苹果文化研究协会会员、洛川籍在外干部和全县各部门单位、干部群众订阅,扩大影响力,并开办学生专栏,提高办刊水平,使之成为全国知名的水果类杂志。

4.建设文化教育场馆。教育活动是一个不断传承的过程,要规划建设一座教育博览馆,全方位展示洛川教育历程、本地杰出人才,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引导全县重视教育。要重视和建设好县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实体书店等“文化地标”。连同已建成的洛川苹果博览馆、规划建设的中国苹果博览馆、民俗风情园、万亩苹果观光园以及正在扩建的洛川会议纪念馆、中国洛川黄土地质公园,综合打造文化教育基地。

5.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利用与欧美同学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的联系,与世界知名苹果产区结成友好城市,组织中、外院士、专家来洛川演讲、做报告,让洛川学生走进中、外农业大学校园和中国科学院,体验大学氛围、见识自然科学魅力、感受院士专家风范,培养起对现代农业的浓厚兴趣。

6.引导参与社会实践。在举办每年一届的国际苹果博览会、西部干果博览会,以及重大论坛活动时,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创意设计、文艺表演、志愿者服务等环节,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和社交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建设美好家乡的使命感。

(二)构建特色教育教学体系

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特色教育强县的关键,坚持开放式、包容性办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进管理手段,使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1.科学布局教育资源。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一是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在县城建成4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在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在新型农民社区配套建设高水平公办幼儿园,逐步实现学前免费教育。二是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到2013年基本实现小学归集到乡镇以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将中学归集到县城和重点镇。到2015年,全县70%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颁标准,2020年全部达到省颁标准。三是整合县域内高中教育资源。实行延安市第一高级中学与洛川中学联合办学,充分发挥好市一中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公办高中。四是在县城兴办一所高质量的实验初中。五是规范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教育,实行“公助民办”,建立公办教师向民办学校定期派驻交流机制。健全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加强党对民办教育的领导。六是综合解决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加大学校建设和教师招录力度,平衡师源、生源,积极促进教育资源均衡。

2.探索名校托管模式。积极与省、市名校寻求合作,托管洛川中、小薄弱学校,由托管方派驻经验丰富、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的管理团队与教师队伍,树立教育经营理念,引入先进的教育方式,把托管校办成高质量的示范学校。试行县城学校托管乡镇、农村学校,平衡城乡教育资源。

3.突出阶段培养重点。针对学生各成长阶段特征,施以不同侧重点的教育。幼儿阶段重点培养安全意识、文明礼貌,开发幼儿智力,杜绝“小学化”倾向,让孩子快乐成长;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初中阶段注重开发潜能,渗透职业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分层分流,高中阶段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开展校际交流、社会交流、对外交流,全面活跃学生思维。

4.打造优秀管理团队。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们一要以落实校长质量负责制为切入点,健全校长任期考核机制,严格兑现考核奖惩。二要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明确支部书记职责,向民办学校派驻党支部书记。三要加强以校长为首的管理队伍建设,公开招聘名校长,探索优秀校长管理多所学校改革试验,定期开展校长培训。四要放权扩权,赋予校长在编制内管理教师、聘任教师和确定教师待遇的权力。五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积极鼓励校长不断创新,允许争议,让学校成为学术氛围最自由,管理氛围最和谐的单位。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全社会要尊师,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教师心情舒畅的从事教学工作。二是采取“走出去”培训、“请进来”带动的办法,强化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教学研究,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打造名优教师队伍。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尊师必先爱生”,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切实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负起责任,树立为人师表的崇高形象。四是充分运用网络等信息平台,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人尽其才,优劳优酬的良好环境。

6.监管校外培训机构。教育、公安、工商、消防等部门形成协作机制,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严格准入审查制度,明确规定其教学场地、方式、时间与强度,全程监管与考核其教学过程和质量。同时,坚决杜绝假期学校补课行为,严密监管“小饭桌”和校外托管机构。

(三)构建特色支持保障体系

1.建立特色教育强县的领导机制。要像重视苹果产业发展一样重视特色教育强县建设,发动全县上下从各个层面研究教育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改革的方向。县上要成立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特色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特色教育强县战略研究、目标确定、统筹协调、安排部署、推进实施等工作,定期研究解决问题。建立特色教育工作问责制和分级负责、分层推进教育工作制度,聚合全县资源,合力推进特色教育强县建设。

2.建立全民重视教育的机制。要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普及学前教育,让幼儿充分享受童年;打好义务教育基础,放飞学生心性,关心身心健康,培育有志向、有兴趣、有思想的下一代;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把洛川苹果职业技术学院、养猪研究院办成产业人才的孵化基地;健全社会教育体系,围绕文明素质提升,培育新型农民和文明市民,适应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思想观念、居住方式、生活品质、社区管理等转变;深化干部教育改革,县委中心组带头加强学习,以外出考察、集中学习、自发选学为途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扩大老年大学规模,兴办切合老年人所需的学习班。通过从未出生到步入老年的全程关照,让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受教育途径,综合提升人口素质。

3.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支撑机制。一是健全尊师重教机制。要树立“重教必先尊师”的理念,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高度重视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建立教育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确保每所学校的人员配备编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岗位设置科学合理。完善教师补充及退出机制,确保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结构合理、人力充足。建立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合理流动,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教师力量。二是建立支持学校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各类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努力形成多渠道升学、多样化成才的办学模式。积极实施名校提升工程,探索优秀学校托管薄弱学校、优秀校长管理多所学校改革试验。采取学校与党政部门单位交叉挂职、双向交流的办法,加强学校管理,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的氛围。三是建立专家咨询顾问机制。聘请县境内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士和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组建特色教育咨询专家团队,围绕特色教育教育强县建设目标,有针对性地实施咨询策划和重点突破,谋划和制订工作推进措施,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定期组织开展教育发展论坛、演讲活动,参与阶段性的特色教育质量考核评价。四是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要在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规模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的标准上,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项目争取三个渠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设立教育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招聘名师、名校长、改善基础设施、偏远地方教师岗位补贴、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和干部教育培训。五是完善就业支持保障机制。设立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委员会下设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搭建联结全国的就业平台,指导和帮助洛川的各类人才输出和就业。设立果畜特色产业教育培训基金,对考入全国农业大学、农业职业学院和在农职业中专学习培训的学生、农村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和补助。设立引进人才专项基金,支持洛川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对高端人才,给身份、给待遇。凡是洛川籍的研究生愿意回洛川工作的包分配、包就业。六是建立社会教育保障机制。各级党组织和部门单位都要在工作部署和推进中综合考虑教育问题、融入教育理念,将教研室改革为社会与教育问题研究室,开展社会与教育综合研究,办活社会教育。七是深化对外合作交流机制。与知名农业院校、专家教授建立院县合作共建果畜试验示范基地、专家下乡协作领办技术研发项目和科技人才代培代训机制。八是健全问责机制。明晰问责主体,规范问责程序,严格问责标准,明确问责内容,科学使用问责结果。

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顶峰,只有攀登。特色教育强县是一项全新课题,是需要几代人前仆后继去推动的事业。在中、省、市各级的支持下,县委、县政府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做好这项造福洛川人民的光辉事业,让洛川教育成为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县域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做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