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的不是园丁式的修剪,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柔性疏导。作为教育者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显性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而是应该隐性地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用周围的环境去感染学生。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太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更不会主动走进心灵深处进行反思,因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就会错失了许多成长和改变的机会。如何让我们的教育远离生硬和被动的说教,变成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过程?《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告诉我们:一间普普通通的教室,却“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教室里,承载着学生们无穷无尽的嬉笑欢乐、忧虑愁伤,时时刻刻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一幕一幕地上映着,记录着他们每一天的成长轨迹。而这些是否引起了每一个孩子的细心关注呢?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让孩子记录班级日记,引导他们观察、记录、体验、反思,是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由于观察的是“班级”中的人和事,和自己紧密相关,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因而不枯燥,有生动充实的内容,能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坚持下去。如果他们能静下心来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悟、体验,就能达到教育的真境界——自主教育。

首先,班级日记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养成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和体验的好习惯。

试想,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会发生多少生动有趣的事情!如果学生们不留心,这些五彩缤纷的生活,很快就会像日历一样迅速翻过去并被遗忘。因此,让他们记班级日记,就会提醒、引导他们要随时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去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选取一些记录下来。在我班上,我要求学生,一开始从简单地记一两句话入手,随着年级的升高和记录经验的丰富,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事情的细节,能用一段话到几段话将一件事写清楚,并能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人对事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在观察班级发生的人和事中学到了观察的方法,并在记录和反思中提高了对生活的理解和鉴别能力。

其次,班级日记能让品德教育化被动为主动。

当学生每天都在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对这些人和事作出自我评价,并在不断地肯定和否定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审美观、价值观等。这些,都不是教师通过说教强加给他们的,而是来自于自身内心的体验、感悟,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教育,因而是坚实的、有力量的。当然,学生在最初记班级日记时并不会走向内心深处进行反思、评价,教师要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逐渐学会走向自己的内心,从身边的事情中获得体验体验和感受,从而学会自我教育。在对自己的反思和评价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我,不断完善着自己。

再次,班级日记让学生学会了理解与沟通。

班级日记记录好以后,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真诚点评,学生理解了与人相处的真谛,学会了理解和宽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但是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使得每个学生在班级日记记录中都有自己一份独特的感受。当晨会课或班会课上,每一个学生当众宣读自己的班级日记或相互交换阅读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原来会有那么多的优点或缺点,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这种坦诚友好的交流中,很多误解和矛盾就会在相互一笑中化解了,并在别人的表扬和批评声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各种认识和观念。

最后,班级日记对学生的心理疾病起着预防作用。

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纵容、父母娇惯成为常态。很多孩子从小没有学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孩子脆弱的心灵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会发生一些心理问题。班级生活中,一部分孩子的身上暴露出了自私、自我中心、没有社会责任感、缺少担当等坏毛病。让孩子在班级记录班级日记,就是让他们观察他人,体会别人的心理,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俗话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记班级日记贵在坚持,记一天班级日记容易,难的是长期坚持记录下去。在记录班级日记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信心,锻炼了毅力,磨砺了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