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大范围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至今,为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但是同时也给高校学术、思政教育方面带来了冲击。多组数据显示,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术失范、学术抄袭也成为凸显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从技术、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多方位共同努力,为学生与互联网络之间建立了良性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学术规范 抄袭 思政教育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的多元化带给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冲击及影响。正如网络自我标榜的:网络以其多维的方式,融合文字、图像和声音,传递多感官信息;具备中年龄层高学历受众群;成本低廉;交互性强,改以往媒体单向传播为互动传播;可对大量资讯进行查询及统计;可极大地吸引受众注意力;传播范围广且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可重复性和检索性。如此看来,网络对于生产关系中的各个环节都起到了链接和催化的作用。但是对于高校,网络如同双刃剑——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伤害。

网络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资讯模式,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普遍发展,至今已经具备稳定的且不断发展的受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后简称《报告》)[1]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网民上网主体集中于中低年龄层,且在此年龄层中最为突出的是18岁-24岁,其次为25岁-30岁,且在此阶层中多为高学历知识分子或在校生。在文化程度的分布上,绝大多数网民具有较高文化层级及学历。18岁-30岁之间,正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包括本专科、研究生、博士生)。

从2005年、2009年、2012年《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呈阶梯型上升趋势,2000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约为2250万人,2005年6月约为10300万人,约是本世纪初的4.6倍,截至2009年6月数据,中国网民已攀升至33800万人,约为本世纪初的15倍之多。据中国第三十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已经攀升至5.3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3%。

2005年《报告》详细说明了网络受众接触网络资源的途径:在学习、工作、娱乐、生活四者关系中,也是认为学习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约占总比重的47.8%。但是,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仍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普及,爆发而爆发。

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点主要有以下六个:

1.丰富的学术资源共享。诸多网站都能够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课件资源的查询。

2.学生间、师生间、校际之间的联络与沟通。

3.丰富、便捷的媒体信息及报道。

4.网络通信。如邮箱、MSN、QQ节省了大量现实通信资费。

5.网络游戏。

6.不良信息。各类网络色情暴力事件通过网络无一漏网地进入高校。

网络对学术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学术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质量大不如前”、“文笔功夫差”、“应用文写作成问题”成了人们对这个时代大学生的评价。当下,学生论文写作不再注重论点、论据、论证,而更注重资料的堆砌。技术高明者,可付费查阅期刊论文进行拼凑。水平低劣者,将搜索网站“贴吧”、“百科”作为论文写作的第一阵地进行大规模复制粘贴。

笔者分别以“学术抄袭”、 “学术失范”、“学术剽窃”、“学术规范”为精确关键词对中国知网 “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年至2012年9月文章进行了查找及统计,得出以下数据:

以“学术抄袭”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文章36篇。以“学术失范”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文章393篇。以“学术剽窃”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文章17篇。以“学术规范”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文章3508篇。分布如下:

学术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萌芽并被人们所认识,上世纪末开始发展,本世纪初开始迅速凸显并攀升。学术问题的产生或许并不是由于网络的进入,但是学术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却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发展的。如果说期刊是记录时代的工具。那么,我国的期刊已经为我们写下历史。此次搜索范围涉及期刊9100多种,各时期所占比例以在上表均有所体现。无论是较为敏感的字眼如“抄袭、剽窃”或是略显平和的“规范、失范”,搜索结果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互联网的进入为这个时代带来的变化。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进步完善,而我们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也逐渐在下降。甚至成为大家公认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分析个中原因,我们可以看到:

1.互联网可以给更多人带来资讯,开拓视野。可以高起点展开研究,可以宏观地把握学术的动向;能够直观地看到各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不需要完全阅读就利用复制粘贴将需要之物归为己有。整个过程,无人监管。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也无人禁止或约束。

2.更多学术规范、学术失范问题浮出水面。其中包括对以往问题的发现和新问题的产生。

1)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而资源又丰富便捷到让其容易不劳而获。网络霸占了学生大量时间,而这段时间,学生未必是在学习。即使是在学习,也未必是带着思考,带着创新,带着学术规范。

2)广阔的资讯使曾经的学术作假被发现。近年来,将外国作品翻译据为己有而成名的教授被揭穿,也不能不说是网络带来资源的便利条件导致的结果。

3)更多新人加入到抄袭剽窃的队伍中来。网络资源复制的便利条件,加之身处网络边缘或是偏大年龄层的导师很难发现学生论文中的网络素材。则形成了“以抄袭代创新”的学术论文写作风格。

4)新职业——网络写手的产生,在百度输入“代写论文”会得到“相关网页约3,410,000篇”的搜索结果。其中不乏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络写手。腾讯新闻网2009年07月02日发布的新闻《中国知识分子论文剽窃大揭秘》[2]详细解析了网络代写的商业链条。他们依托的是什么?是深厚的学术基础?还是庞大的网络共享资源的盗用?其答案不言而喻。而建立起这样庞大地下联络的,却也恰恰是网络。

解决策略

面对学术抄袭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和改善。

从期刊出版方来讲:提高对质量的要求,在刊物出版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发优质的,经学院推荐的文章。建立良好口碑及信誉,才能使期刊的生存发展呈现良性循环,长此以往,不仅会提高期刊自身的价值,同时能得到更为丰富的稿源。

从技术手段上来讲:德国汉堡大学使用一种叫作“Turn it in”[3]电子侦察软件分析学生论文,以缓解学术论文剽窃情况。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引进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而该系统能自动检测论文内容的平均复制率。利用技术手段去分析判断学生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作假现象,已经不是一种空想。况且,网络自身所具备的可重复查找性,也令由网络催生的学术作假可以被查出。

从高校要求上来讲:1.降低对学生学术论文发表的硬性规定改为良性促进。改求“量”为求“质”。一些院校强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发表固定数目的论文,导致学生不顾质只求量。也无形中稳固了网络代写的商业链条。若学院能够适当放宽硬性标准,改为鼓励和促进,则会让这种被动的查处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创造。

2.教师严格把关和审核,建立导师责任制,建立盲审制度。一般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略显仓促,学生从开题到写作直至成文约为一学期时间。若适当提前开题的时间,教师有目的有方向地辅导学生进行论文的写作,则势必会引领学生自我思考并建立起正确的写作方式及观念。3.建立制度对学生论文中存在的抄袭、剽窃问题进行严格治理。例如新浪网2009年11月19日新闻《武科大中南分校将惩治论文抄袭写进校规》[4]中就讲到该校将学术规范的各项条目列入学院明文规定,让学生在心理上以及行为上找到规范。4.培养学生对论文的正确认识。古来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要真正杜绝学生们应付写作的现状,必须令他们明白,学术论文的价值何在,如何用学术论文为自己的媒介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学习经验。这样,论文就将不再是学生不愿接触甚至厌恶的对象。5.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学生立场出发建立学生诚信与学术道德的养成,培养起学生的主体素质,包括:①学术诚信与道德的认知水平;②自我识别能力;③自我建构能力;④自我评价能力[5]。只有建立起自我保护能力的学生,才能够真正找得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的学生将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这个世界和社会中的阴暗和丑恶,但是要建立一套是非判断的基础,懂得利、害,了解知识产权、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才是最终目的。

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生涯必须跨过的门槛,当下,诸多学术名人因学术问题毁掉前程的比比皆是。人生并非容不得一点错误,但因为这样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断送了大好的前程,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显得突兀。替学生想到他们还未想到的,为他们的前途铺下平坦的道路,也正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能够为大学生和网络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