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实行扩招政策,拉开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序幕,之后各地高校迅猛发展,规模节节攀升,大有教育产业化之势。时隔13年后,经历巨变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了自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的后大众教育时代:停止本科扩招,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各高校由满员急转为招生大战。在此大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必然要进行相应变革以适应如今提质量、重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提升学科竞争力。文章主要结合本人所在学校情况及一线教学经历浅论该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采取的革新之举。

[关键词]后大众化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变革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出现了新变化:由强调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精英教育变为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众化教育。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的逐年推进及适龄人口结构的变化,整体高等教育资源明显出现供过于求的迹象(每年愈演愈烈的高校招生大战便是直接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到了后大众化教育时代:停扩本科,倾向高职。面对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学和其他各学科一样,必然要积极进行科学有效地变革。以笔者拙见,大学英语教学至少需要进行两大变革: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换句话说,就是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准确定位自身,提升竞争力。

大学英语教学变革的依据

1. 现实依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提高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教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市场对于人才需求有了新标准。另外,新形势下教学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等都与社会同步变化,尤其是在个性上倾向张扬、表现、凸显;此外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接触面广,可谓“见多识广”;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教育大众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今大学英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压力与机会同时增加,必须肯于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再者,近年来英语专业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改革。

2. 理论依据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还应加强人文教育,而这正是目前许多高校英语教学欠缺的。《要求》还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思辨能力),这同样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软肋。

大学英语教学变革内容初探

1. 课程设置体系与质量保障

当今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各大高校应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育,建立包括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素养、人际交流沟通、文化修养、人文素质并行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在后大众化教育时代立足取胜。

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包括必修和选修)。但从当今世界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根据笔者所在院校长期实践的经验,我们认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还应该复合上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职业素养课、创新实践课,从而培养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构成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立体课程体系,增强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例如,可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开职场情商培养、职业规划、员工素质拓展、大学生创业指导、社会实践、公关礼仪、公众演讲等通识教育选修课,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还可以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加开各种第二专业方向课供学生选择,使其在主修专业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未来发展方向辅修另一专业(如英语专业学生可选修商务、旅游、教育、翻译等第二专业方向),开展个性化教育,从而增加就业筹码,最终实现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实用型人才。当然,学术型院校仍应坚持专业课为主的课程设置。

如前所说,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教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应结合市场需求确定实际的教学目标、实用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客观的测评体系。具体来讲,教学目标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内容上应兼顾传统精华与现代需要,大胆改革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创建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编制实用新颖特色教材,提升院系竞争力;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参与,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学习策略,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辅助课堂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测评体系上更加多元化、立体化,重在检测学生思维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以上几方面同时突破才能使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和提高。

2. 教师素质培养与职业规划

教学变革,教师先行。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除了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具备跨文化教学能力及终身学习的精神,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号召力。每位英语教师都应把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所在院校及学科的发展融为一体,在不断地教学科研中实现自身发展,以承担艰巨的变革任务。同时要积极参与教改科研项目,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教学科研中实现自身发展。作为校方,应该积极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组建合理教师梯队,采取内部培养、外出进修、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般来说,按照所发挥功能的方式教师可以被分为三类:一是讲解员,二是参与者,三是促进者。第三类便是最高层次的教师了。作为教师,应该始终坚持启迪和促成学生自己学习,同时注意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教育,有意识地将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体验带进课堂,理论充分联系实际,从而使学习不始于书本、止于试卷。众所周知,好的教师应该是一名不止教授专业知识,还应传授健康的心理意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广泛的社会文化,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指引方向,实现笔者所在学院倡导的“读书、做人、文明、亲情、变革、奋进”的12字方针,最终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3. 学生能力培养与检验标准

对于外语类课程而言,学生能力的高低即人才培养质量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作为检验和判断的标准。众所周知,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失业率高的严峻形势,使得该专业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走入困境。新时期的形势启示我们,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学以致用、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学生。为此,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熏陶学生的人格,重视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和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体来说,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努力变革:

首先,加强思辨能力训练。多年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失,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加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长期采取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唯老师是尊,大多不怀疑所学内容,更不敢挑战权威。此外,该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因此,笔者提倡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变化,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给出不同看法;学生积极回应,主动思考,畅所欲言,每次就课堂所学内容或课余生活内容进行思考和辨别分析,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这种教学模式就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形成了交互协作的新模式,突出了思维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语言教学真正鲜活起来。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为例,该册书第四单元关于亚历山大和第欧根尼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古希腊神话中的文化知识和犬儒主义等哲学生活观点,进行课文讲授时要让学生多方收集资料,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就当代犬儒主义生活观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另外,思辨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英语演讲辩论课程、研究方法课及专业课(如语言学、文学、西方思想文化史)等课程来培养;在练习题或考试题中也可以训练学生思辨能力。例如,语言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或讨论相关理论的生活实例佐证,或开辟网上论坛专题讨论,也可以课前预留拓展话题,让学生分组调研,撰写报告,然后在课堂上演讲陈述,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思辨、实践能力的提高。

其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战略高度来看,英语专业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言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但人文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提升更不容忽视。因为语言教学既是能力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英语教师应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在语言教学中,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和领悟不同的文化现象和内涵,使文化内容成为各项语言素质训练的载体,在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开展以语言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对比意识,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帮学生树立起明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逐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课前可印发或上传主题相关文化材料让学生预习;课堂上借助视频片断等切入主题后讲解文化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言形式的学习及应用来感悟不同文化现象和内涵;课后组织深化文化主题讨论或情景表演。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育。首先,教师要注意课堂上文化导入的方法途径。例如教师可充分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多媒体等),结合将要教授内容(词汇、课文背景知识等)进行导入。其次,教师要发挥课下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组织演讲赛、辩论赛、歌曲赛、戏剧演出、节日晚会、文化艺术节等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

不容忽视的是,当今各高校英语教师虽然大多数都毕业于英语专业,但总体而言其文化功底普遍比较薄弱,因此真正实现上述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目标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另一方面要拥有深厚的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修养。所以,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变革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变革做起。

结 论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激烈的招生大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每一位高校英语教师不得不认真应对此背景下的教学变革。除了政策制度外,我们主要还应从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方面积极变革,结合职业规划提高教师素质,大力培养学生思辨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师生并进,方能迎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邵春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2001.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范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构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2.

[4]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3.

[5]王一普.大学英语教改中的问题与思考[J]. 外研之声, 2007(3).

[6]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