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传统武术的技术动作命名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对传统武术技法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对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传统武术技法动作命名的基本原理遵循象形取意,寓形于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创了武术的口(歌)诀化识记方法、提升了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人们修习武术的艺术情趣和人文知识素养。

[关键词]传统武术 特点 作用

前 言

传统武术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正逐步发挥出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口传身授进行,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少,口头资料多,因此,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武术界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对各拳种的源流、拳理、技术、特点等进行了归类和辑录。这对于全面地了解、研究和学练某种拳种技艺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挖掘整理的权威成果——《中国武术拳械录》文字材料为蓝本,对传统武术的技术动作命名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揭示传统武术同中国传统文化间的互动关系,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武术文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传统武术的技法动作命名特点

1.命名原理上:象形取意,寓形于法

传统武术由于拳种多,动作结构变化多,因此,动作的名称也繁多,即使相似的动作结构也会因拳种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名称。但是在取名时,基本遵循“象形取意,寓形于法”的命名原理,即以武术动作结构、形状和所展现的意蕴为蓝本,通过拟人拟物的比喻等语言方法技术进行综合描述和命名,表述动作技术和技理。这种象形取意的命名与传教始见于春秋时期的“越女论剑”(《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女对越王讲述剑道时用“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等进行阐述剑法中身法步法之快捷[1]。尔后,随着武术的套路、技法和内容不断充实,其“象形取意,寓形于法“的命名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命名素材方面,涉猎范围也十分广阔。如元末明初小说《水浒传》中王进比武场景中就用 “举火烧天式”、“拨草寻蛇式”来描述两人的攻防动作等等。

2.修辞手法上:修辞多样,形象生动

传统武术的命名在遵循基本的“象形取意、寓形于法”原理下,为了形象地描绘传统武术套式拳法,几乎所有的拳谱都大量使用多种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比拟、假借、对偶等,并广泛借用动物植物、历史人物与传说、宗教鬼神、农事生产、自然天象等来进行套式、技法和动作命名。如红拳中用动物仿生比喻来命名动作的有“燕子噙泥”、“蜻蜓点水”等,用动物仿生比拟来命名的有“鸭子拌嘴”、“白虎洗脸”等,用宗教鬼神比喻来进行拳势命名的有“童子拜佛”、“二郎担山”等,运用夸张的修辞来命名的有“怀中抱月”、“推山填海”等[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广泛的修辞词汇选择,使得传统武术动作名称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调动人的求知情趣。

3.信息的承载上:文化意蕴浓厚,雅俗并举

传统武术虽然是一种强身健体、克敌制胜的身体技能,但仅仅把它视为一个体育项目或技能来理解,则远远不够。因为没有哪个体育项目或技能会像武术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负载力。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武术的影响全面而深远,涉及到武术技能技法和武术理论的方方面面。如武术的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气论、形神论、体用说、刚柔说、动静说、尚武崇德说等,使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3]。在对传统武术的动作名称进行研究分析中就会发现,许多动作名称散发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蕴,除了常用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自然天象等命名外,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典故,如“(姜子牙)倒打西岐”、“陈俊背鞭取濮阳”、“仁贵倒取摩天岭”等;有的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梅花拳”中的“八仙棍”,广泛假借了古代神话中八仙的一些动作形象来命名,形容盘坐势时用“吕洞宾怀抱玉如意”、劈棍时则用了“曹国舅拍手哈哈笑”、扎棍时则用了“韩湘子品玉箫”等等[4]。这些假借历史人物、神仙佛陀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来命名,对于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名称外,在拳理上也契合中国传统哲学观,如太极拳、八卦掌等。

当然,由于习拳人士文化素养的差异,也留下了很多的拳术的俗语俚语,但这并不影响拳术名称中散发出的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使得传统武术名称更显得形象鲜明,生动活泼,贴近生活。

4.语言风格上: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在古代,武术技艺的发展除了部分文艺作品和明清时期留下的部分拳谱外,很少留下翔实的文字记录。因此,传统武术主要通过口传身授进行传承。由于是口头传授,所以在动作命名中的语言风格上多贴近社会生活,通俗易懂。拳谱中对技法技能动作的描述大多采用了口(歌)诀的方式,在文字上富于想象力,在修辞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体上多采用古代文体中的诗赋体,重视词藻、对偶和押韵,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传统武术的技法动作命名方式的作用

1.开创了武术的口(歌)诀化识记方法

传统武术通过运用大量的口诀、歌诀的形式传递武术技术信息,开创了武术的口(歌)诀化识记方法。传统武术中的套式、动作技能技法名称词汇丰富、包罗万象,除了用自然界动、植物形象比喻外,假借历史人物及典故、神话传说来命名,不仅能够增强记忆,还能提升传统武术的影响力。武术套式、技术有了套名和口诀,为武术得以成为文字流传下去奠定了基础。在记忆方法上,传统的口传身授的“拳不离手”——教育学上称之为“机械识记”的记忆方法之后,武术又有了“诀(曲)不离口”的意义识记方法,使得武术的识记方式臻于完备,有利于武术的学习和传承。

2.提升了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技能,最初所具有的文化含义并不深刻。但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求道悟真”、“崇礼尚德”的思想的激励下,在不断地向高度程式化运动形式(武术套式)发展的过程中,武术逐步与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相契合,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现存的拳谱和历史史实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基本把握住武术从“技击”之术到“武艺”再到“武术”的发展过程,其实质也是武术文化逐步形成、内涵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如武术动作命名中逐步展现的阴阳说、刚柔说、形神说等思想文化以及精妙的、极富想象力的动作语言描述,给武术平添了许多文化魅力。

3.提升了习武人士修习武术的艺术情趣和人文知识素养

习练武术是一件枯燥、单调的活动,但是当枯燥、单调的肢体运动和文学、艺术、哲学等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无限的激情。古代中国民间,歌、赋、戏剧等不仅是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更是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重要途径。传统武术中的许多动作命名都吸收了古代文体中的修辞形式和文学内容,如“醉打山门”之拳的取名就来源于《水浒传》、“陆合枪”的取名就来源于《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赵云。习练者在学习演练过程中通过丰富内涵的动作名称进行记忆和演练,并通过了解这些动作技法名称的文化涵义和艺术风韵,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情趣和人文知识素养,使得枯燥的武术学练变得兴致盎然。

此外,中国古代一直有“重文轻武”的思想,因此习武之人也希望自己不要被人看作一介武夫,所以不管从武术技理上还是技法动作命名上都追求知识化和高雅化,尽可能使自己靠近或进入文化人群体,这样做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武术在文化人中间传播,对于提高武术文化理论水平、改善人们对武术的偏见也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结束语

传统武术的技法动作名称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技法动作命名的特点和作用显示出传统武术的文化风韵与魅力。但是也应清醒认识到,由于传统武术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在武术技法动作名称上难免出现疏漏、错误、以讹传讹等现象,还有一些含有糟粕性的东西,这些都需要加以甄别、改正和清除促进传统武术科学、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杨宝生.中国红拳[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3]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4]徐才.中国拳械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