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译课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要增强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就必须提升翻译实践的趣味性。文章借助“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尝试性地将电影字幕翻译作为翻译工作坊的一种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做中学,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坊 翻译实践 翻译教学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门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根据中国翻译协会资料[6] 显示, 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高达90%, 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 但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仅占总数的5%。这种与市场脱节的现象暴露出了翻译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目前大部分高校,翻译课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结果对比教学模式——学生做练习教师用标准译文进行对比、点评的教学模式。教师仍然占据中心位置, 然而当前外语教学界达成一个重要共识就是: 所有课程、包括翻译课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具体而言, 就是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7] 。作为一线的翻译教师,笔者也感觉到翻译课程教学亟待改革。

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坊

1.翻译工作坊

以实践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因此应运而生。翻译工作坊是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1] 。这种模式移植到翻译课堂,就成了一种全新翻译教学途径,用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译品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正如李明和仲伟合所说的:“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 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 并通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 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 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基础。”[4]

2.电影材料的选择

翻译工作坊的有效实施,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翻译材料的选择。李明、仲伟合教授建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模式,就采用所承接的翻译项目材料作为学生翻译的原始材料。”[4]对于一些普通高校的教师来讲,他们平日很少承接翻译项目,对于这些教师来讲,翻译材料的选择就不得不将趣味性,知识性作为首选条件。笔者在搜集近十年的翻译教学研究发现,研究者们对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见仁见智,但很少有针对学生学习翻译热情,如何构建生动有趣的翻译课程进行专门的研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学生的兴趣千差万别,但他们对电影却有着惊人般的统一。笔者试想能否将电影翻译应用到教学实践环节,于是尝试性地提出建立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坊。

众所周知影视作品可以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能了解他国风趣,感受异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电影的兴趣,建立电影字幕工作坊,让学生不仅停留在看,更停留在做的过程当中,从做中快乐地学习。

目前,电影题材非常广泛,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各有不同,因此,在翻译实践中选择合适、恰当的电影题材值得深思。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笔者就所带的班级进行简单的兴趣调查,发现学生对动画片都有一定的垂青。为了避免泛而散,做到精而专,笔者选取了动画片《功夫熊猫》作为电影字幕翻译材料。《功夫熊猫》是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是一部十分耐看的电影。浓烈的中国元素、精彩的故事情节、诙谐的对白和励志的主题无一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希望学生通过电影字幕的翻译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主题。

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坊教学程序

“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种‘聚会’与‘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容。换句话说,工作坊就是利用一个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8]。笔者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字幕翻译实践环节当中。

1.电影英文字幕准备阶段

目前电影都配有中英文字幕,这对于学生进行字幕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动手翻译之前,先将学生集合起来,共同探讨如何把字幕去掉。笔者将班级里懂电脑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电脑专家”小组。该小组使用相关电影字幕软件将中英文字幕去掉,为后面的翻译工作铺平了道路。接下来分组:本电影总长:90 分钟,学生人数:40人,5人为一组,共8组,每组人员对90分钟的电影进行分配,平均每人听18分钟。要求学生在无英文字幕的前提下,首先将18分钟的英文听写下来。为了丰富电影字幕翻译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一次影视片段配音大赛(关闭原声)。 学生自行组合,根据所选片段选定配音演员,中英文对照进行配音,最后选出模仿能力最强的一组,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嘉奖。配音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极富表演能力,有些学生的配音和原电影简直不相上下。显而易见,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听、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翻译的兴趣。

2.翻译阶段

工作坊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师的角色,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促成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5]。教师根据该电影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在翻译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钻研,去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讨论与协商,学生不仅可以克服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也可以打开思维模式,开拓视野。以电影里各个人物人名的翻译为例,使学生懂得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它涉及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文化。教师可以预设以下问题:

1) What kind of translation theory that can be applied to your translation?

2) How many cultural elements can you find? And how can you decipher those elements in translation?

3)Can you find out the American value or American spirits in this movie? And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m?

……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原文字幕或者不止一次地观看相关的电影片段,经过思考,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预设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原文,抓住文本信息的内在逻辑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以及翻译能力。比如学生在翻译电影当中的人名时发现了一个问题:片中浣熊 “师父”,是译为“master” 还是汉语拼音:“shifu”?学生就此展开了讨论,开始各持己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直接音译成“shi fu”,从语音上顺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师父”一词非常深奥,既包括了教与学的过程和关系,更包括了博大精深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思想。“Master”只会让人明白,“师父”就是技能比我好的、帮我学习技能的大师,没有师为父的独特文化[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可以就此展开问题,将归化和异化理论介绍给学生。对于这部影片,涉及的翻译理论有很多,比如:顺应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目的论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对这些理论加以梳理,让学生发挥得更加自如。

3. 表达阶段

对原文材料进行充分理解之后,就是表达阶段了。众所周知,充分正确的理解并不一定能搞保证准确流畅的表达。奈达所言极是, 如果译者没有过硬的写作表达能力, 即使对原语和目的语、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以及文本内容涉及的学科知识了如指掌, 也不能保证他能准确翻译原文[2],译文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学生能否娴熟地运用翻译技巧以及学生的汉语修养。如学生在探讨有关浣熊师傅的一段开场白: Let the tournament begin. Citizens of Valley of Peace, it’s my great honor to present to you……

有一组同学将其译为: 比武大会现在开始! 和平谷的父老乡亲们,今日,老夫有幸向诸位介绍……。学生们认为这种译文比较符合该片,片中的师傅身着古代服饰,因此一个古代人不可能说的是纯粹的大白话。因此该组同学这个译文都具有古文的特色。在真正的表达阶段,学生会强烈地意识到汉语知识以及培养汉语功底的重要性,就会在日后的学习当中重视汉语能力的培养。

4.审校阶段

各个小组完成了自己翻译任务,接下来要以小组间讨论的形式对比各自的译文,并与原汉语字幕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存在差异的地方,探讨自己的译文或是对比译文是否有理解方面的错误,表达和措辞的欠妥之处。为了讨论方便起见,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标出译文的精彩之处和欠妥之处。各组讨论之后,要进行全班讨论,选取8组中一组或两组学生的译文进行讲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并对翻译的精彩之处给予鼓励,同时指出学生在某些细节当中的理解误差,进而总结翻译这部电影时所应用的翻译理论及原则。并向学生介绍这些翻译经验可应用的范围。通过集体的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他人翻译的经验,同时可以了解自己翻译的不足,进而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总 结

翻译硕士及翻译本科的产生正是由于传统翻译教学偏重翻译理论,轻视翻译实践。翻译市场需要具有一定翻译实践能力的翻译职业人才。而基于实践性的翻译工作坊,是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而有效的改革尝试。集人、景、物、声、光、色于一体的电影无疑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坊在提升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合作协商的乐趣所在,从而提高了自己基本的生存能力。实践证明, 学生从影视中获得的知识, 往往比从书籍上获得的既多又快, 既深刻又牢固。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1993.

[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黄美琳.从顺应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J]. 电影文学,2012(12).

[4]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

[5]许烨.从预成到生成———教师角色的现代性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0(2).

[6]赵婧.反差: 八千万学子习外语, 翻译人才缺九成[N].光明日报, 2006-3.

[7]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 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1).

[8]百度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341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