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菊与刀》是一部研究日本民族性的经典名著,被誉为外国人笔下的日本论名著之一。[1]书中所提出的关于日本文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对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剖析了日本人的“义理与人情”,提出了它属于日本独特的道德义务范畴。文章也借《菊与刀》进一步解读日本人的“义理与人情”,以期加强我们与日本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对调节人际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菊与刀》 日本人 “义理” “人情”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12年研究生专项科研项目,编号:12YKZ031。

引 言

“义理”和“人情”是规制日本社会人际关系和道德关系的两大要素,经常作为两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概念在起作用,日本人生活在“义理”与“人情”之间左右为难而苦恼。因此,要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深入探讨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就必须理解“人情”和“义理”的深刻内涵。人类学家发现世界文化中一切的独特的道德义务范畴中,“义理”是最奇特的一个, 是日本所特有的。 “义理”和“忠”、“孝”不同,它既不是源自中国的儒教和东方的佛教,它专属于日本独特的道德义务范畴。[2]在日本,不存在像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基督教思想体系中的“爱”那样完全人格的综合道德,日本人的道德体系是由恩和报恩义务组合而成的。如不了解它,就无法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义理与人情

日语中有“义理”和“人情”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叫“义理人情”。“义理人情”是日本人的传统思维观念,这种形成于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在众多日本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一直继承至今,已成为日本人忠于职守、勤奋献身和维系日本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两大要素。

(一)义理的概念

“义理”一词本身来源于中国文化,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将讲求经义、探求明理的学问。《礼记·礼器》:“义理,礼之交也。”汉时指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传》……由是章句义理被焉。”宋后称讲求儒家经义、讲究其道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3]这也是中国“义理”的最初之义,然而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后,作为日本的道德义务中的一个特殊范畴,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变化,也被赋予了新意,成为日本社会中独特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一般来说,“义理”用汉语来说,可以用“情义”、 “情面” “情分” 、“正义”、 “情理” 、“礼节”来表示。而在日本“义理”一词多用于体面、脸面、情谊,还用于不是血亲由某种关系联为血亲的场合。另外,关于“义理”一词的含义,『広辞苑』的解释为“事物的正确道理,体面、面子等。[4]通常是指儒家学说中所提倡的为人处事应该遵循的道理。”即就是“义理”是维系“主徒关系”、“父母与孩子关系”、“夫妇关系”、“弟兄关系”及“朋友关系”等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受重视的一种行为规范。这一概念重点强调、“宁可牺牲个人,也要保全他人的幸福,当对方陷入困境时,应该不顾个人得失,鼎力相助的”精神。需要强调的是,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非本义的,不是个人心甘情愿的”这一点。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义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社会的义理”, 即向人报恩的义务,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法律上的近亲关系所产生的道德义务; ②作为一种社会习俗理应遵循的准则; ③施于他人的善意的道德行为; ④履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另一种为“对名誉的义理”,是指使自己的名字或名声不受玷污的义务。[5]

(二)人情的概念

与“义理”相对,“人情”主要指“父母和孩子”、“恋人”、“朋友”、“熟人”等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友情、同情、怜悯等情感,做任何事都要符合人情。“义理”的精神实质是“知恩图报”,其中包括对他人所施善意行为的回报和对所供职公司的回报。“人情”的精神实质是表达亲情,是对他人的情感的自然表露。把个人的立场、意志、感情称为“人情”。它是和“义理”既相对立又联系的东西。据此产生了道德,并使道德渐次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认为“义理”作为与“人情”相对的概念发挥着作用。“义理”含有公的意味,而人情则具有私的意味。

(三)义理与人情的关系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土居健郎指出,日本人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受“人情”和“义理”的影响。[6]所谓“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人情。“义理”就是这个人不是自己家里的人,也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但是跟这个人交往,令人有一种跟自己人及家人交往的一种感觉,于是这种感情就被称之为“义理”。 义理本义是表示“人应该履行的正确的道理”的道义, 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生活的安定, 因此并不会与人情对立。但是,由于封建制的强化而逐渐被形式化,变成一种固定的理念,逐渐加入了非人性化的要素,成为压制人情的强大力量,义理人情也因此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一对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江户时代的名将重盛有句名言: “忠孝不可两全。”人们通常解释说这是“义理”与“人情”的对立和冲突。本尼迪克特也主张义理与人情完全脱离、且相互对立。而源了圆考察分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义理”、“人情”事例, 指出“义理”与“人情”不是一组单纯的对立概念, 它们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 又有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的一面。[7]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常讲“因人情面子左右为难”强调的是两者的对立与互相交错; 而在评价某人“很懂义理人情”时, 又是把两者作为一个结合体来进行考虑。“义理人情”是主宰日本人“表”“里”两个世界的相关规则, 两个看似矛盾的规则水乳交融地渗透于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

义理和人情形成的历史背景及表现形式

日本人的“义理人情”这种思想观念,主要是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早萌发于17世纪,也就是封建社会的江户时代。当时“义理人情”的社会表现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法律上的近亲关系所产生的道德义务。②作为一种社会习俗理应遵循的准则。③施于他人的善意的道德行为。④履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日本战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人对“义理人情”又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现代日本人普遍认为,“义理人情”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必须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在家族、亲戚、朋友、同事、上下级、亲戚、邻里的交往中,日本人严格信守“义理人情”。

关于义理人情的几种观点

(一)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日本人的义理人情

日本人的自我构造之一就是,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集团的目标活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深的亲和感,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集团成员,加深集团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心理连带感,于是就形成了日本独有的“义理人情”这种心理关系。[8]一般认为, “义理”与“人情”是对立的矛盾关系,为了“人情”必须牺牲 “义理”。但是,实际上,“义理”和“人情”并不是一组单纯绝对对立的概念,二者是相互交错在一起,同时主宰着日本人“表”与“里”两个世界。

(二)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日本人的义理人情

“义理”与“人情”深深扎根于日本人的“娇宠”意识。[6]心理学的观点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理解日本人的“义理”与“人情” 。其一就是“人情”这个词和“娇宠”有密切的关系。日本人认为强调“人情”就是强调“娇宠”,是对“娇宠”感受性的鼓励。其二就是“义理”与“人情”不仅仅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人情”不仅仅指人类之间的“感情”,我们常听日本人说“外国人不懂人情”、“外国人也有人情”之类的话。)强调“义理”就是褒奖由“娇宠”结成的人际关系。如果将“娇宠”换成一个依存性较弱的较抽象的词汇,可以说人情欢迎依存性,义理却受到依存关系的束缚。因此,把日本社会看作是一个以“义理人情”为主流道德观念的,充斥“娇宠”的世界恐怕也不是言过其实。

义理人情在日本社会的实现

通常认为义理和人情是相互对立的一对概念,然而在日本社会,人们认为与“人情”相比更应注重“义理”。在封建时期的日本,在战争中,必须为他的养父而战,即使令其杀死生父也在所不辞,或者为了报答对君主的义理,杀死自己的亲生孩子,这些都是重视义理的典型。在现代日本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注意“不能违背义理”因为要是不懂得“义理”就会遭到非议,让人觉得名誉受损。重视社会交往的人会被认为是“重义理的人”,“中元”“岁暮”等的赠答习惯是贯穿于日本社会普通人生活中的国民性行为,但它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在于日本人在收到礼物的同时也具有了还礼的义务,这正是“义理”成为社会规范一种很好的证明。

结束语

毋庸赘言,建立在近代契约精神基础上的商业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封建社会那种“义理”与“人情”了。但是,现代日本社会日常生活中追求“不欠缺义理”的心理依然很常见。日本人重视社会交际就是一种很好的证明。直到现在“义理人情”这种复合体,仍然是规范日本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日本人的自我不确定感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文深刻剖析了日本人的“情义理人”这种传统观念,加深对日本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中借鉴有益的成分,对我们来说就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立紅.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10.

[2]本尼迪克特[美]著.谭杉杉等译. 菊花与刀[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102.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新村出等.広辞苑―(第五版).岩波書店,1998.

[5]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72.

[6]土居健郎[日].甘えの構造[M].弘文堂,1973:30.

[7]源了圆[日].義理と人情ー日本人の心情の考察[M]. 中央公論社,1969:60.

[8]南博日本の自我[M].岩波書店,19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