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走出忽视教师生命教育、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生命教育、将教育职 责归于少数人的误区,在教育理念上、生命教育内容及形式上,遵循生命教育的目标要求,更新理念,彰显人本精神,促进大学生的生命历程走向和谐和无限。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机制构建 大学生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陕西省高校生命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SGH0902131)、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课题“新形势下高校生命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09JK08)。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1]与“大学前”生命教育渐次完善和“大学后”生命教育缺失相比较,目前的大学生命教育忽略了生命教育在“大学”这一社会特殊机构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教育在内容上只关注普遍的原则、规范,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在方法上,基本上把教育处理成一个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较少关注大学生命教育的独特品性,这就需进一步进行高校生命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1.忽视了对教师的生命教育。教师的生命状态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一直以来,我们强调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成全学生的生命,却总是忽视教师的个体感受,很少针对教师个体,关注教师的生命意识、生活状态、个体生命的成长等。

2.用心理健康教育替代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而生命教育是以个体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培养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体现鲜明个性、掌握创新能力的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2]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其内涵更深、外延更广。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不了生命教育。

3.把生命教育的责任委托给思政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正确的生命观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人的发展,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生命教育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而是要把它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之中去,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大学生生命教育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1.重视在教育理念中贯穿生命教育的要求。教育理念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从根本上讲就是学校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换言之,教育的进行意味着生命的展开和成长,教育没有外在目的,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生命。[3]这就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在教育理念要彻底摆脱“工具理念”,树立生命教育的教育教学观,摆脱单纯追求规模发展、硬件建设的意识,更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校的内涵建设,积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本身,提升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

2.突出教育路径选择的主体性和个性。生命不仅意味着生存、活着,而且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在于凸显生命的独特个性。[4]生命教育的中心是人,这种特殊化的对象要求教育必须从人本身出发,持久地、耐心地、细致地关注每一个个体,成全每个生命。为此,生命教育实施的路径选择上,必须贯穿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的是尊重个体,强调的是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要求高品质的学校生活。高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一需求,应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和编制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凸显生命教育内容上的人文精神和幸福观教育。生命教育是以发展人、完善人为根本追求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全人”,生命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受教者追寻生命的终极价值——幸福。大学生要获得精神生活的幸福,高校除了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外,更需要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理,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与灵魂。[5]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凸显人文精神和幸福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接受教育,使生命最终突破个体的界限。

4.强化生命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生命关照。大学生命教育对象具有其独特性。他们不盲目崇拜,敢于挑战权威,在受教育过程中,他们更相信自己亲历的真实体验而非单纯的说教。因此,生命教育的形式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体现多样化和生命关照。第一,生命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向是全员参与。教育的“全人”本质要求在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去关心学生生命成长。第二,发挥“两课”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突出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在课程体系运行中加强教学针对性的实践,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的文化内涵与育人功能,彰显课程特点和教学重点。第三,关注学生生活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需要重点应关注其生存环境需要、心理需要、情感需要、人生价值需要,要经常和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第四,加强生命的实践体验,培养生命情感。在教育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社会重大事件等,用鲜活的生命故事引领大学生生命成长。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生命体验环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与大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就大学生困惑的生命问题、情感问题等举办专题讲座等,激发大学生的自主、自尊、自豪感,让学生从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形成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陈黎东.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2]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M].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3][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4]樊浩.人文精神的培育及其价值合理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