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但是,我们在深入调查中发现,多年来专门用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很少,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又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中职生实际的身心发展需要。为了更好地将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也是被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所驱使,我们在省教育厅职成处的指导下,决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教材。

我们请陕西教育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刘如平教授负责牵头组建编写班子,开展编写工作。一年半之后,凝结着教育和心理学老前辈心血和关切之情的这部教材完整出版,填补了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一个空白。

这个教材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科学性 教材以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植物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等学科理论为支柱,字里行间闪耀着心理科学的光芒,具有雄厚的理论色彩,使这个教材充满了令人诚信的说服力。

趣味性 一般教材都难免带有干枯说教的意味,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这套教材不仅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而且紧紧抓住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他们进行真情地对话。教材每章以案例开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其间穿插了各种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小知识、人生感言和团体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兴趣盎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教材在版式设计上,做到了活泼有趣,图文并茂,版面让人耳目一新,能够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

实用性 过去的许多教材,大都是“填鸭式”的灌输,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总是硬性地将有关理论强加给学生。事实证明,被动地接受与主动地接受其效果大相径庭,被动接受往往会事倍功半,而主动接受常常会事半功倍。这个教材的编写者深谙这个道理,他们开创性地运用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编写。他们聪明地采用边讲故事边说理的方式,列举了大量人所共知的和发生在中职生周围的真人真事,使得案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样一来,学生便很容易信服和接受。同时,每章都安排有活动设计与思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教材紧密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生活、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生命意义探寻中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认知解惑、情感流通、行动点拨。这种认知和点拨,并不是站在导师或哲人的角度津津乐道,指手画脚,而是站在中职生的立场上反映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发展和幸福,充满了对每个中职生朋友潜能的信赖和期待。我们相信,面对这样的教材,中职生都会有一种亲近感、温馨感。

完整性 这个洋洋三十余万字的教材,共分十讲。它从心理健康与人生幸福谈起,分别论述了如何认识自己、职业人格、把握情绪、人际交往、就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基本囊括了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心理教育的各方面内容,没有什么遗漏和短缺之处,是一本具有完整性的教材。它各章又相对独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时间、学生接受程度等因素,自由取舍,灵活运用。

时代性 从时间角度讲,凡教材大都与时代有一段距离。但这套教材一反过去教材的模式,紧扣时代,把当前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及时编写进去,使教材具有了鲜活的时代性。具体来说,就是教材用专门一章来讲述“网络与人生”。自从1994年开通了互联网以来,作为“第四大媒体”的网络,对年轻人的影响极大。它以接收、储藏、处理、传递全球信息资源的巨大功能强烈地吸引了年轻人。网络的出现,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信息时代,全面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同时,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们在享受网络给自己带来诸多方便与快捷、知识与乐趣,也承受网络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尤其是年轻人对网络的痴迷和成瘾极大地影响着心理健康。教材编写者敏感地发现了这一影响年轻人心理健康因素,在第八章从网络的利与弊、网络的心理异常谈到网络的心理健康,对于正确认识、利用网络、确保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教材出版以来,受到广大中职教师的普遍好评。它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我省中职教育的发展正乘风破浪,飞速前进。我们相信,这本教材必将会为万千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