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推行“大学区管理制”试点一个学期来,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我们大雁塔小学和瓦胡同小学、曲江池小学组建成的紧凑型大学区在一个学期的摸爬滚打中,逐步树立全新的大教育观、大资源观,把“同舟共济、交流融合、和而不同、和谐共进”作为大学区建设的主题词,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为实现大学区学校的共建、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学校把推行“大学区管理制”视为难得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内功,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以此带动教师团队、学区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建设。既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也为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一、大雁塔小学大学区一体化管理的构建

(一)大学区一体化管理的界定

顺应教育均衡改革的需要,按雁塔区教育局学区划分,我们大雁塔小学与不同层次、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二所学校组建成教育共同体。以大雁塔小学为引领,各成员校积极参与,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努力实现硬件资源、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整合与共享,真正实现学区内三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共同飞跃。

二、学区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大学区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神生命,核心理念是学校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校园中独有的群体意识。大学区同样需要文化建设,同样需要让优良的大学区文化成为三校教育共同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和持久推动力。经大学区校长联席会的研究和协商后,明确了以大雁塔小学“礼文化”理念为引领,在发展各校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以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和文化”作为大学区文化建设的核心,进行以“和衷共济、交流融合、和而不同、和谐共赢”为主题的体系建设。

(二)大学区团队建设

区域教育的均衡,首先应是师资力量的均等,师资水平的质量直接决定区域教育的优劣。为此,我们大学区积极树立“质量兴区,人才兴校”的目标,从大学区校长团队、名师团队、教师团队三个维度,积极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大学区发展积淀丰厚的人力资源。

1.探索A型管理模式,建设领导团队。

大学区校长作为学区建设的引领者,如同人的大脑要指挥、躯干、四肢、五脏六腑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各行其职一样,不仅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要发布正确的指令,引领自己的团队完成各种任务,努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组建大学区后,在学习型校长董康乐、专家型副校长田延等领导的带领下,积极构建A型管理模式,相互配合的一体化管理的领导团队,使大学区各项预定目标通过个人努力与群体智慧相容,实现“和衷共济办教育,和谐共进促均衡”的管理目标。首先成立了大学区领导小组,制订了大学区校长例会制度、学习制度。起初,每次例会的重点是学习。一方面深入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求在学区建设上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加速观念转变,胸怀大教育观,树立对整个学区教育发展的责任意识。形成一致的观念后,校长例会逐步成为研究学区发展、制订措施、落实计划的研究会,先后出台了《大雁塔小学大学区建设实施方案》、《集体教研制度》、《大学区拜师结对方案》等,制订了各项工作配套的相关保障制度,建立了一个目标明确、制度完善、措施得当、分工合理的大学区工作运转体系,成为大学区发展的指挥中心,确保了大学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还加强了大学区二级管理机构的组织和建设,即教学校长和中层主任的职能建设。设立信息报送员,定期交流各校的阶段性工作,并分层次开展了集中学习与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他们工作的领悟力、转化力和执行力,使大学区下达的各项指令畅通无阻,形成了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工作作风,为开创大学区良好的工作局面奠定了基础。

2.探索同心圆【INI】管理模式,建设各级教师团队。

实施大学区一体化管理,我们一方面把大学区作为一个教育教学发展的共同体进行机制、制度的重建;另一方面,加强大学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管理、专业发展上采用三级同心圆【INI】管理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力过硬的教师团队,推进学区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一级同心圆模式,通过文化建设,打造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一流的骨干教师团队首先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核心。因此教师文化的同心圆模式,核心就是以大学区 “和文化”理念为宗旨的理念文化层面,也可以说是“魂文化”;中层圆是保证,它是以培训、学习、研讨为内容的承上启下的制度文化层面;外层圆是基础,它是以各种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培训方式的形象文化层面。在这个同心圆的构建上,我们以“交流融合求发展”为教师文化的核心,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

首先,我们分学科分年级进行了语数下册教材知识点分析会。我校各位教研组长精心准备,认真地将教材的知识点、目标、重难点、易错点等与成员校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简单可行的教法与学法。接着,我们抓住期末质量检测分析会的时机,再一次和各成员校的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就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的延续性等问题展开讨论,明确了得失。同时,为取得“和文化”理念的认同,我们召开了以“吹响大雁塔脚下的集结号”为主题的大学区“六一”庆祝大会,在筹备过程中,我们积极宣讲理念,寻找可以承载理念的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独具特色的节目内容向大家展示了我们积极进行大学区建设的态度,极大地凝聚了人心,将文化无形的教育力量完美地展示出来。

除此之外,我围绕“和而不同强特色”的学校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先后进行了多彩的德育活动。4月5日上午,我校保卫处朱隆主任带着六年级六班的李祎博同学前往曲江池小学,对该校师生进行《关注校园安全,构建人文和谐》安全讲座。4月9日早上,大队辅导员寇妍燕和学生代表一行5人来到瓦胡同小学,我校学生贾颜维、吕致远等四位同学作了题为“好习惯伴我成长”的国旗下讲话,分别从文明、安全、环保、健康四个方面与瓦小全体学生分享了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好习惯,并赠送了我校的特色校本教材《大雁塔小学礼文化经典读本》。

二级同心圆模式,通过目标引领,培养奋发向上、厚学善思的教学名师。

针对大学区骨干教师队伍薄弱的现状,我们积极整合大学区国家、省、市、区优秀教师资源,构建了以国家、省级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为名师的圆心,以全体骨干班主任、各级教学能手、教研组长为圆的第二层,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体音美等教师为圆的第三层。这里所说的目标引领,就是指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的指引,就可以更好地借助畅通的培训渠道,推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校本培训等工作的开展。基于此,我们为每位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及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实施了“青蓝工程”结对拜师活动,通过骨干的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发挥,带动学区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我们第一批吸纳了我校省、市、区18位优秀骨干教师与三校34位青年教师结为帮扶对象。仪式上,徒弟们诚挚地呈上拜师帖,捧上一杯杯热茶,拉近的不止是师徒的距离,更多的是借助这个平台,明确了名师的职责和义务,激发了师徒的潜能,赋予名师优先发展的条件,为大学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拜师活动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成立了骨干教学指导组,分期分批跨校指导教研组备课、跨校作专题报告、大学区内定期做教学观摩课。3月13日上午,我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田延带领指导老师一行9人来到瓦胡同小学,陕西省教学能手、我校青年教师何梅现场作课,她所讲的《炮手》一课赢得了听课领导和师生的高度赞誉。3月20日上午,三校部分教师又齐聚曲江池小学进行教学交流。西安市骨干教师赵懿老师的《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把在场的师生带到了如诗如画的境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3月28日上午,我校成功举行了每学期一次的校级观摩课,特别邀请成员校曲江池小学、瓦胡同小学前来听课研讨。课后上课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反思,听课教师争先恐后的精彩点评,把研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活动结束后,瓦胡同小学的薛严老师感慨地说:“这次活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不得不说,大学区管理为年轻教师的进一步成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除此之外,还实施了“师徒一日影子培训工程”,指导组的老师们定期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通过一对一的教研指导,使各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4月5日清早,我校教师赵懿、程旭光、齐永锋、付彩霞匆匆赶赴两所成员校,深入课堂一线,与他们的徒弟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上课、听课、研讨,为两所成员校的青年教师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徒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举措对自己的教学帮助很大,希望借此平台,能使自己快速成长。

由此可见,骨干教师的合理流动,打破了以往教研沉寂的局面,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激活了师傅的业务潜能。同时师傅们也被徒弟身上那种炽热的工作热情所感染,实现了优势更强、名优带动、优势互补的发展目标,促进了区域间同伴互助的飞跃与提升。

三级同心圆模式,通过教育科研,培养造就勇于创新的专家型教师队伍。

在这一级同心圆模式的建设中,我们以外聘专家及其国家级科研课题为圆心,以教学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研组长、各学科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为一系列半径不同的圆的科研模式。该模式在内容上主要以正在开展的科研课题为载体,让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并结合科学研究内容指导教学。自八五以来,我校就是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是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示范校。在这样厚实的基础上,目前我们以国家十二·五课题理想课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为龙头,以陕西省课题为支撑,以市级小课题为基础,构建课题研究网络。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们主要做了课题的前期工作,在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课堂有效性》学生调查问卷,《课堂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分年级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与统计,为后续的研究工作积攒了第一手资料。

(三)大学区资源共享建设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我们打破了办学资源为一校所有所用的理念,围绕“交流融合求发展”的核心,对大学区现有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了统计调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1.是在硬件资源共享共用方面,我们对各校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了调查、整理和调配,加紧专用教室、场馆等的建设,努力为各校学生提供优质的硬件设施服务。

2.是建立学区信息化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今年五月,《大雁塔小学校报》顺利改版,以《大雁塔小学大学区报》的新面貌出现在三校师生面前,“学区报”及时刊登大学区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介绍三校的名师,展示三校的优秀学生、学生征文、绘画作品等。同时,我们在校园网上开通了“大学区管理”平台,上级的相关文件、学区内三所学校的简介、我校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大学区活动简报等均上传于此,供老师们学习交流,今后还要分学科建立大学区题库、大学区教学资源库,大学区教师通过网上浏览、查阅、下载,及时获得教学所需,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切实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使之真正成为学区教育教学交流展示的窗口。为拓展信息渠道,积累成果,今年六月,我们组织三所学校的相关人员编撰了《大雁塔小学大学区工作管理制度》和《大雁塔小学大学区工作资料汇编》,共三册,分别收录了本学期所制订的相关制度、三所学校校长对大学管理的想法和认识、我校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两所成员校部分教师的活动感言以及孩子们的心里话。

三、学区一体化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1.各成员校都能树立学区意识和做学区人的观念,充分发挥各自主体地位,尽自己的所能,积极参与学区一体化建设。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今年为“六一”大学区庆祝会的顺利召开,成员校都积极参与,他们撰写了《家访》的脚本,并不厌其烦地按要求去修改;他们顶着烈日,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参加彩排、预演,在迎接省、市、区各级领导检查中,配合默契,任劳任怨,得到了省、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和衷共济办教育”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西安教育电视台、西安日报、西安晚报、阳光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开展大学区活动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中仅西安教育电视台的“记者走基层”栏目就对我校大学区工作进行了长达23分钟的报道,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学区的关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了大学区管理制的意义,为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奠定了基础。

2.在不断地交流碰撞中,我们在头脑中逐渐树立起了新的“资源观”,各校优质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按大学区的工作部署能充分流动起来,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保证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促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3.各项活动的开展丰富多样,既突出学区的整体风格,又凸显各自学校的特色,是“和而不同强特色”的集中表现,在促进教育 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了学区教育的百花齐放。

在扎实有效的活动中,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大雁塔小学大学区一体化管理初显成效,学区教研风气浓厚,教师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得到了锤炼与提升,极大促进了大学区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

四、后续工作设想

新一学期已经拉开帷幕,大学区的试点工作必将揭开新的篇章。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成员校优质教师资源的投入,因为只有合理的流动,才能真正改善教师资源的配置,挖掘师资潜力,缩小校际差距,从而为确保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扩大教育公平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证。其次,本学期还将加大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力度,专门指导成员校开展教学。第三,书香校园的建设也将走上正轨。后续还将举办教学研讨节、体育节、专家培训等活动,师徒交流、大学区送教、大学区质量检测与质量分析会都将常态化,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扶持,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全力帮扶成员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大学区管理制”不断走向深入,我们的办学理念也不断得到提升,办学视野更加广阔,我们纷纷认识到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济天下”;教师通过跨校听课、相互交流学习、集体备课,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更新了思维方式,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生更多地享受到高质量教学。可以说,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才能为实现雁塔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