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德 与 爱
作者:陕西省教育厅师资与师范教育处处长 罗侃淳
发布时间:2012-11-16 10:19:31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德,是一个人思想品质、修养操守的集中体现,是灵魂。古人把“修身”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就强调了“德”的重要基础作用。“朝闻道,夕死可矣”更反映了人们对高尚道德的追求。为师者须有德,教师肩负着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崇高使命。一个好的老师、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必定有与之相应的崇高师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师德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但爱作为师德的根基则是永恒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教师要 “热爱学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强调教师要有爱是非常正确的,但什么是教育之爱?教师应该如何去爱学生,则是应该讨论和认识清楚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能爱,也就是说,教师要有爱的能力。教师要能通过爱“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不是像高尔基所说的“连母鸡都会”的那种爱。如此,就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教育追求、精深的专业能力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教师之爱的支撑。这样,教师的专业学习、校本研修、专业提升就成为应有之义。换言之,一个不注重学习的教师,或学习能力不强的教师,纵然他有爱的本能和动机,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之爱,简单的爱难以成为学生理解的,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之爱。在这方面,“陕西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先生是我们的楷模。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师朱海燕这样回忆说:“那是一个冬天,天下着大雪,我在物理所楼前遇到了侯老师,只见他手里捧着书,边走边看,头也不抬,碰到台阶时,他就用脚去探路,然后一步一步慢慢地踏上去,始终都没有放下手中的书。”这种精神,这种行为就是无声的爱,就是蕴涵永恒力量的教育之爱。
其次,教师要会爱,也就是爱的技巧,即教育智慧。李镇西说,如果教育之爱不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一个个具体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这样的爱心是空洞的。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然是对的,因为真正的教育总是从爱出发,或者说爱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面对具体的学生,没有哪个教师敢说他会比这孩子父母更爱这个孩子,也就是说最爱这个孩子的人应该是他的父母而不是教师,可是爱孩子的父母却不等于就懂得教育,他们还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因为教育的爱必须通过教育的智慧表达出来。如果抛开了教育智慧而空谈爱,是没有用的。侯伯宇把对学生的爱用专业要求和行为体现出来,“在培养学生时,侯教授很舍得花时间。他指导研究生时,总是和学生一起做课题,手把手地教。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十几门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最新动态,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育决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有爱”不等于“会爱”,“会爱”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第三,教师要敢爱,就是说教师正确地表达教师之爱。说到爱,人们往往把爱简单化或庸俗化。其实,教育之爱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的时候需要春风化雨,有的时候也需要来点风雷;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爱,默默关注也是爱;有时深入交流是爱,有时一个眼神也可表达这种教育之爱。现实中老有人把爱同严格要求对立起来。爱,必然包括严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教育之爱与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杨战营是侯伯宇教授的学生,杨战营读研究生时,为了给母亲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当时杨战营一筹莫展,甚至打算放弃学业打工挣钱。导师侯伯宇知道后告诉杨战营,“我不允许一个学生在我这里辍学,我可以资助你读完学位,如果我一个人不行的话,我可以让其他老师一起供你,直到毕业。”在这话语里,重点不是资助,而是对学生的信任和要求。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这是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期待,更是教师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