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中小学校长“减压”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培训部 杜媛媛
发布时间:2012-11-16 17:02:19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诸种问题的表现,那就是“压力”,从学生到校长、从学校到政府、从教师到家长、从教育领域到全社会,无不觉得教育的压力。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解决问题也必然要依托学校。因此,校长就成为关键性的角色。那么,为校长减压,让他们“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开展创造性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教育本身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来自:学校管理、工作任务、社会、个人和职业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的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和上级部门;在教师方面,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师资力量使校长感到很大的压力;在上级部门方面,上级下达的指标多、权力的限制等使校长感到压力。这些压力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长的能力发挥和工作效率。
据有关资料报道,北京教育学院曾对北京市10个区县900位校长就工作压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绝大多数校长认为工作压力过大,超负荷工作且多忙于事务性工作,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者高达76%,多数校长敬业但不乐业,15%的校长产生职业倦怠。校长压力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突出的是当下片面的人才观导致的全社会的用人观、教育观、就业观的不当。面对压力,校长首先要学会自我减压,但根本上还需要社会为校长减压,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该进一步夯实政府公共教育服务职责,为学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加快推进社会用人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切实解决激烈的升学竞争问题。
针对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重学校、重学历的普遍倾向,政府要在调查研究、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办法,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引领社会树立多元的、科学的人才观,创建灵活多样的人才选拔、聘用和培养机制,形成重品质、重素质、重实际、重能力、重成果的良好用人机制,从而为学校创造宽松、正常的教育教学环境。
在高考改革方面,虽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成就,出现了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清华“新百年计划”、“北约”、“华约”、“卓越”等自主招生考试联盟,但总体上并没有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格局。应在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政策及配套措施,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要探索实施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拓宽高校更好选拔人才的机制和渠道,切实改变目前的招生状况。
其次,必须尽快研究制订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健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应整合多方力量,尽快研制出台体现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并作为各级政府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依据强制执行。要针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不到位、保障不力的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网络。要坚决改变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评价校长的做法,建立科学的校长评价标准,重点衡量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加快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行校长职级制,促进校长专业化,科学确定校长任职期限,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家办学。
最后,必须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国家要尽快研究制定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实际出发,把关注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根据城市人口数量,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各级政府要保证教育投入“三个增长”,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非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等政策落到实处。要调整投入结构,在重视改善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重视软件建设投入。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解决农村高中负债运行的困局。要切实解决学校在教师编制、职称评聘中的主要问题,扩大职称改革试点范围,尽快实现在中小学建立统一教师职称系列及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目 标。
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纲要》规定,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要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使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多自主权,使校长在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法制环境下真正做到依法办学、自主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当然,作为校长有压力是正常的,学会应对和化解压力也是必须的。有一句西方的谚语,说幸福和不幸犹如一根棍子的两端,一旦你拿起了生活这根“棍子”,也就同时拿起了愉快和烦恼,幸福与不幸。因此,必须要正视压力,以一种坦然和智慧,来应付压力,自我减压。做“视野宽、胸襟宽、领域宽、思路宽”的校长,特别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教育观,踏踏实实做教育,兢兢业业谋发展。这样,压力才会变成动力,激励人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