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即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精力,使成效最大化,让数学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是我们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小学高年级如何构建出高效合理的数学课堂?为此,我在借鉴“杜郎口经验”中的“10+35”的“先学后教”常态模式,按照课前预学、交流释疑、巩固拓展和课堂检测的教学程序组织教学,从而保证数学课堂的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和高质量。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课前预学

1.备好课,为学生的快乐学习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导学案。在上课前要充分备课,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利用多种相应的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有机地、整体地、有计划地、分步骤地编写制订导学案,这样才能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主学习。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分别进行自主学习、结对子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各自负责的学习板块。

3.及时点拨引导。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矫正学生学习的偏误和不良表现,以免学生误入“歧途”。

二、百舸争流千帆发——交流释疑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全面预习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交流,并互相合作,以解决个体、对子或者小组中出现的疑难点。

1.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展示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中的态度情感等的外化形式,是高效课堂构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满足过渡时期的高年级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高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在安排学生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充分的学习后,学生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分别汇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了解的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的算理和基本原则、数形结合进行运算的演示等。

2.在了解各自学习成果后,教师应组织学生针对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深层次的需求进行交流、讨论(包括自身释疑和对抗质疑),以找出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的方法。例如,学生在自学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可能会提出一系列现实生活中问题,这里就需要引导学生解释现实形象,发现其内在的计算原理,也可能会发现异分母分数之间计算的困境,这就需要引导他们学习,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任是深山更深处——巩固拓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不稳定,容易被分化,如果没有加以强化训练,他们所预学和交流学到的知识就会瞬间遗忘。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心智也逐渐成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而且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也日渐增加。所以,在引导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自学、交流学习成果和协作解决疑难问题后,应当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指向,通过对子强化学习训练、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和对知识进一步理解、学习和提升等方式巩固、强化、提升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例如,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利用数形结合方式,彼此间进行选材、出题、测试,以巩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原理。

四、立竿见影——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即达标测评,主要是对预设的学习目标和生成的学习状况进行回归性评估的过程,以检测课堂组织实施的效果。

1.注意评价的多元性。达标测评并非单指教师个体的主观测评,而是学生自我、团队间、课堂组织者和小组内外的多元评价的整合。例如,要评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课时的课堂效率高低,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有限观察和量化测评,而要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是否真正学会了同分母加减法的基本原理和法则,让学生间通过互评充分了解彼此间的掌握程度,通过小组内外的评价了解小组的达标程度。

2.此环节作为高效课堂建构的最后环节,也是一节课的终结点,因此,教师应当更加重视弱势群体,设置低起点,多层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训练题,让不同的学生当堂完成。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