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出路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一中学 ■文/曹 喆
发布时间:2012-10-30 15:00:09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语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课改中我遇到了如下困惑。
一、观念上的困惑
凡是新的就一定好吗?教学是否该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我们在丢弃传统的时候,是否也落下了“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掉”的笑话?
二、教材上的困惑
1.学校把选修课当必修课教,选修课目标究竟如何定位?
2.新教材注解与旧教材有出入。如《鸿门宴》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按课下注解译为“称王”,课后答案却是“使……称王”。
3.初、高中教材衔接有所欠缺。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的差别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明显:初中只讲基本内容,淡化语法;高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词、句式、理解内容,掌握写法等,增大了教学的难度。
三、教法上的困惑
1.教师知识与教材要求的矛盾。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掌握教知识和技能,还要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多数教师难以适应。
2.课标规划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新课改压缩了必修课课时,却未减少内容,加上选修模块,教学时间更少。
3.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怎样行之有效?
①新课改强调探究性学习,教师无法按进度教学。
②新课改强调过程,淡化结果,国家选拔人才和评价教师能力是否也多元化?
③分组划块是不是合作学习?学生进行讨论,成绩出众的口若悬河,其他人成了看客;有时由于巧合,组内性格外向的学生占了多数,交流声太大,影响其他小组讨论。
④火爆热闹是不是互动?有的老师上课放得开,但收不拢,学生谈天说地;有的课堂学生嘻嘻哈哈,看似活跃,实则不着边际;有的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⑤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4.什么样的语言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课堂评价从以前的“好”“很好”“真好”到“你真棒!”, 再到现在“你读得真感人,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你的见解真独特”等,究竟什么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 ?
5.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怎样教?以前逐字逐句翻译,现在学生自主学习,一旦考试出现如何应对?
6.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从导课、授课、板书到总结,都用画面代替,学生眼花缭乱,而对实质性的内容知之甚少。
7.作文教学怎么教?目前学生写作文愁眉苦脸,编造抄袭现象较为普遍,写的内容干瘪,语句平淡,缺乏真情。怎样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8.如何使新教材与考试有机结合。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师?这些问题是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
新课改带给我们太高的期望,我们渴望飞翔,总感到翅膀沉重,真正的出路在哪里?本人探索如下:
一、坚定信念,实现角色转换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对话者、学习的激励者;做育人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二、创建形式科学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1.活动内容应与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
2.让学生独立思考,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不同要求,让学生在探究中将知识优化组合。
三、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
1.组织好学生自学,培养其合作技能。
2.精心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
四、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调整摄像机和投影仪,使光线适中,图像清晰,以达到理想效果。课堂中教师要随时巡视,督促学生听课、记笔记。
五、作文教学要勇于突破
1.注重练笔,关注眼前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2.注重语言积累,鼓励学生课外欣赏佳作并摘抄。
3.传授作文技法。
六、努力提升自我修养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做法,身为人师,别无选择,面对困惑,我们要不断学习,冷静思考,睿智地反思,努力追寻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最终步入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