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拓展训练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20世纪40年代中期,是欧洲为适应二战的需要成立的训练模式,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本研究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反映出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是否可以作为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以及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实现过程。以期为今后拓展训练课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与普及提供理论支持,使拓展训练项目在高校更好地推广开来。

[关键词] 拓展训练 体育教育 心理素质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中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影响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11JK0454。

研究目的

拓展训练的理论和实践都源于西方,而中国在这两方面相对滞后。就学习理论而言欧美教育界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著作甚丰。培训界诸多人士则根据实践经验设计编撰了很多体验培训教材、教案,探讨的问题也相当丰富。仅Project Adventure 的创办者Karl Rohnke 一人就在培训和经营拓展训练的事业之余,写了16本这方面的专著[1]。目前我国国内虽然关于“高校拓展训练现状”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切入点都是理论支持研究,不够全面系统,没有具体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来体现训练影响的客观程度。国外这方面的资料多数是对拓展训练的历史和发展的内容性介绍,更多的方面也是侧重企业和公司员工的培训。拓展训练在我国发展20余年,作为体育课程的一个项目进入高校才刚刚起步[3]。本文则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理论,针对地区学校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对各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还进行了高校拓展训练项目的评价与分析,以期对以后其他高校开展拓展训练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研究对象在训练前后变化的相关性以评价18-22岁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对人性的态度受拓展训练影响的程度及其适用意义。

本文以陕西地区高校在校生参加拓展训练作为体育教学方式补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宝鸡文理学院18-22岁的各专业学生为研究主体,分析在文理学院范围内提出拓展训练是否可以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补充单元,是否可适时适度地采用,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中的人性态度和人际信任,调整到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状态。

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被试的人际信任分数比较

表1实验前后被试各项人际信任分数比较

由表1可见,被试人际信任总分实验前最低49分,最高102分;实验后最低65分,最高110分;实验后的最低和最高分都有所提高。平均数实验后比实验前提高了13.3分。T检验结果P<0 .001,平均数差异非常显著,可以认为拓展训练使参训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了显著性提高。从受训者个体来看,部分个体训练前人际信任程度低于正常水平,训练后才达到正常水平,这可能是个体在拓展训练过程中的体验促使个体对自身认识发生变化导致人际信任提升。

2.实验前后被试的人性态度分数比较

(1)实验前后愤世嫉俗分数的比较

表2 实验前后各项愤世嫉俗分数比较

由表2可见,被试愤世嫉俗总分实验前最低-21分,最高24分;实验后最低-30分,最高23分;实验后的最低分和最高分都有所降低。平均数实验后比实验前降低了7.1分。T检验结果P<0 .001,平均数差异非常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拓展训练使被试大学生的愤世嫉俗有了显著性降低。也就是说拓展训练对受训者的愤世嫉俗程度有淡化和改善作用[4]。实验结果表明拓展训练使大学生的愤世嫉俗程度显著降低。说明参加拓展训练是降低大学生愤世嫉俗程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手段。

(2) 实验前后值得信任分数的比较

表3 实验前后各项值得信任分数比较

实验后的最低分和最高分都有所提高。平均数实验后比实验前提高了6.3分。表3 中T检验结果P<0 .001,平均数差异非常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拓展训练使青年值得信任的程度有了显著性提高,也就是说拓展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值得信任的程度。

拓展训练有利于人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个体值得信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明确的分工使教练员和队员组成了良好的沟通模式和人际交往关系。为了实现训练中的共同目标,全队能团结一致,遵循集体的理想,相互信任,在训练中发挥各自的潜力,克服内在的和外在的困难,共同享受胜利的欢乐和承担失败的痛苦[5]。拓展训练可以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个人计划和行动,建立与人互助的真诚,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宁静平和的心态,强调人际间的互助和合作,提高青年值得信任的程度。

3.拓展训练心理分析

(1) 心理学研究个人态度的改变或不改变的理论,一般采用调和论的观点来解释:个人的态度与其行为两者调和一致时,态度不会改变;两者失去调和一致时,态度就可能改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丁格(Festinger,1957)根据上述调和论的理念提出了认知失调论[7]。认知失调论的解释,任何时间个人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心理冲突,因冲突而引起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借以消除冲突[9]。研究结果表明拓展训练对受训者都有积极的影响且较为明显。在拓展训练的开始阶段,都会进行团队建设,利用心理学中的一致性原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承诺,可以显著提高成员对团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团队熔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前所有被试的愤世嫉俗分数都较高,值得信任分数都较低;实验后愤世嫉俗分数都降低,值得信任分数都提高较大。经过拓展训练,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更冷静客观地评价人性态度从而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

(2)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etal,1990)[6]。本文认为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 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负荷的主要外部条件。训练对象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协同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如果心理经常承受压力,心理抗御力就常处于备战与迎战的活跃状态,即使触发过度兴奋的局面,也不大容易引起爆炸性的心理灾难,而能缓解由于人生巨变引起的严重危机。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都乐于同相似的人进行交往,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的兴趣爱好越相似,交往的机会越多,心理上的距离就越近,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取得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8]。拓展训练打破狭隘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上下关系、业缘关系,使他们在情感和认识上产生共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实验结果表明,拓展训练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使人际关系得到新的调整和发展,人性态度也得以改善。

结论与建议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 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 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2]。在普通院校,运用情境项目的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可以运用拓展基地,把情境项目、场地项目和高空项目相结合,设计专题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心理冲击,发现问题,给学习与生活中以启发并得到积极运用。拓展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启发式教育心理训练,引导个体在预先设定的情景中获得高成就感,受训者会把从训练中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进而改善人性态度。

陕西省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进行了实践,不论从理论体系、成功的组织经验等方面都有可借鉴的完整的规范的案例,学生的认识和兴趣对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形成了很好的基础,场地、器械也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提供了很便利的条件,所以,高校体育很有必要迅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在传统体育课体会不到的锻炼价值和效果,也是对以往体育课程的改进,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李德诚,麦淑华.整全的历奇辅导[M].香港:突破出版社,2005:21—96.

[2]校园团契飞扬教师组.飞扬人际有蓝天——探索教育的魅力[M].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16—28.

[3]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20.

[4]张力为,任为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钱永健.拓展训练[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7:14.

[6]Shippmann J S,Ash R A, Battista M,et al.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 modeling. Personnel Personnel Psychology[M].2000.

[7]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9]The OBS Story in Singapore-Commemorating the Opening of Outward Bound Singapore[M].Hong Kong:Education bureau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