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发展越来越显得滞后。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短板,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国人的共识。为了促进文化复兴,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近年有高人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思想,这一高瞻远瞩的思想受到许多国人的称赞。可是,沉静下来之后,有一个问题冒了出来:我们愿意文化自觉,可是我们能到哪里去“觉”?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可以让我们“觉”?

文化自“觉”必须有个对象,那就是文化资源。文化自觉肯定不是“觉”别人的文化,而是“觉”我们自己的文化。所谓自己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逐渐形成的、自成一体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才是连接皇天后土的本土文化。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本土文化资源是什么,或者即使知道了资源是什么,但是我们早就将这个资源抛进了垃圾堆,没有正眼瞧过,更谈不上了解,我们还能有“觉”的地方吗?还能“觉”出东西来吗?

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本土文化资源?我看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儒学,二是道学,三是佛学,四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指的是民间社会奉行的伦理观念、道德信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相关礼仪。百年以来,民间文化还在现实生活中顽强地存活着,化育着千千万万国民。而以儒道佛共存互补为特征的精英文化,则离现实越来越遥远。它们主要以典籍的方式存在于各地图书馆中,而没有生活在广大学生的课堂上、广大学者的大脑里、广大国民的心灵中。

它们的名字可能纷繁复杂,诸如《尚书》、《周易》、《诗经》、《礼记》、《论语》、《老子》、《庄子》、《金刚经》、《无量寿经》、《华严经》等等,但是它们具有某种内在的统一性,蕴涵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来指导社会生活、国家生活、精神生活的法宝,是体现民族智慧的精神财富。

自从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法律,不许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学习以儒家典籍为主的经书之后,这些典籍在中国社会备受冷落,经过百年尘封,基本上被国人遗忘,今天已经成为专家之学,跟其他学者关系疏远。百年前中国学人言必称希腊,那是为了炫耀自己新潮、有身份。今天中国学人言必称希腊(美国、欧洲),那是因为我们一整套教育制度、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只教给他柏拉图、但丁、伏尔泰、牛顿、爱因斯坦等西方文化,而没有教给他《尚书》、 《周易》等等民族文化。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成为许多学人的共识之后,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不见起色。为什么,就因为我们没有更改、调整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国民教育主体内容的文化资源。我们依然像蔡元培时代那样拒绝学习民族文化经典,所有的学校都在以国家的力量推广“他者”的文化,整个教育环境、媒体环境、社会环境都在鼓励“他觉”、崇拜“他觉”。于是,文化自觉遂成空话。

一旦文化自觉落空,其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更成泡影。民族文化长什么样还没见过,你还自信个啥、自强个啥啊?

要想不让“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落空,办法也很简单,让国人一上学就叽里呱啦地念诵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不要只念洋文洋学。我们需用法律的方式规定,国民教育的主要文化资源,必须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学生上学,必须念诵《尚书》、《诗经》、《论语》。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重新输入到民族肌体之中,文化复兴才能够渐见起色,中华价值观才能够渐渐被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权力(话语权是其表现形式)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

我对那个著名的口号试着做一些补充:文化资源自觉、文化价值自信、文化权力自强。认清了自己的文化资源,并且珍视之,才有文化自觉可言。拥有了文化资源,才能从中提炼、凝聚我们的文化价值。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价值中,才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当我们充满自信地致力于自己文化价值的弘扬、传播,再加上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国力上的崛起与腾飞,才能获得话语权,才能伸展我们的文化权力。这时候,民族文化才能成为促进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文化自强”不再沦为空话。

总之一句话,民族复兴必须得到民族文化的支持,文化复兴必须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重新拥有本土文化资源必须从教育资源的改革开始。只有用民族文化教化全体国民,才会拥有真正的文化繁荣和文化实力,民族复兴的理想才会有一代国民作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