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贵在创新,以承传民族文化为己任的语文学科,呼唤着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基础便是创造性的学习。当代语文教育,要求以学生主体为中心,强调人际互动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与个性价值,追求课堂教学的创造性,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倡导学生学习,重视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关注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因此属于创造性学习。

一、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

教育教学中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发挥探索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学到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如教学《童趣》时,当学生理解了古文意思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提示学生可以以作者沈复父亲的身份、朋友的身份 或者沈复儿子等不同身份,进行创造性翻译。老师以沈复师傅的身份也进行创造性翻译,然后师生互评。

二、 通过反思与批判,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思考问题,不盲目接受既定的答案。其中,最重要的是阅读教学,要肯定学生合理的“误读”。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水平有限,不可能有专家一样的创见,但要求他们不拘泥于作者的思想,突破课文阅读提示的局限,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阅读教学必要的。只要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互动对话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独创的创造性“误读”就可能不断涌现。如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一般认为它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有学生认为,主要是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偿还朋友的“假”项链而历尽十年艰辛与困苦,这不说明了在她的身上具有现代人所崇尚的“勤劳”与“诚信”的美德吗?这样的问题是思维独创性的显露。

三、 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引发质疑、拓展思维。教学中,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抢着问,提出问题的层面从幼稚浅显逐步日趋成熟。

2.填补空白、培养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空白之处,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如果教师较好地利用这些空白,诱发学生多思,就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①填补文中空白、突破难点。文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具有典型性。所以课文中艺术的活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课文中的难点和关键处,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创造,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使文章内容在更高度层次上充实、升华。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写父亲帮助我下悬崖这个情节时,文中用的是语言引导,教师可以问学生父亲还有其他方法救我下来吗?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父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并在书中找根据,学生马上就在书中找到答案,并且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②填补结尾空白,培养创新思维。一篇文章,常常使人觉得言尽而意不尽,如《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以皇帝继续游行为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这时,教师提出“小孩子提出皇帝没有穿衣服后,皇帝会做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给故事加结尾,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了皇帝的虚荣,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总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搞好语文课堂改革的有效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应全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