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湾红十字组织的邀请,5月10日我们一行9人从西安出发,在北京接受了三个多小时的培训,于5月11日下午到达台北。自下飞机到我们5月16日教育参访结束离开台湾整个过程都受到了对方的热情接待。在与他们的短暂接触交流及观察感受中,使我对台湾及台湾人有了更多的认识。

台湾人自信、乐观。我们所到之处,均受到了台湾人的热情欢迎,他们介绍台湾的文化特色,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到台湾排弯国立小学参观时遇到的一件事。当时,校长向我们大概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后说:“下面将由五年级甲班的学生继续为大家服务。”一会儿,就有十多个穿着鲜艳的排弯族服装的小学生大大方方走了过来,向我们恭敬地行礼之后,就开始了接力式的讲解,他们有的讲学校的文化背景,有的讲办学特色,尽管他们的声音还很稚嫩,甚至连麦克风都戴不好,但他们的言语、神态和举止中无不透着自信与乐观,我们不由得发出声声惊叹:“这里的孩子真了不起!”

台湾人讲惜福,重感恩。台湾人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自己的工作,非常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工作。在他们看来,是政府和单位为自己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是工作给了他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在街上,我们看到一些老人在捡拾垃圾;学校里,有老人在修剪树木;有中青年妇女在和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有关人士告诉我们,这些人是退休后或富有爱心的家长主动到社区或学校做义工,发挥余热,服务于社会,以证明自己对社会还有用。母亲节那天,台湾艺人朱慧珍女士的女儿跳楼自杀了,朱女士悲痛不已,她哽咽着说了这样几句话:“感谢我的女儿陪伴我走过了26年,让我享受到了做母亲的快乐。”听到朱女士的这番话,我不禁潸然泪下。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心态。台湾人的确是懂感恩,知惜福的人。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们都能乐观地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吧。

台湾人谦和、真诚。台湾人身上透着儒雅,态度温和、亲切。在公共场所,没有人大声说话,不管是领导讲话,还是同事间的交流,都是温文尔雅,轻言细语。台北士林夜市上人多热闹,可没有嘈杂,没有喧闹。认识的人见面都会彼此打招呼,态度谦和而真诚。那些店主见到我们,都热情、耐心地和我们攀谈,让人倍感亲切、温暖。

台湾人懂节俭,知环保。台湾人口密度很大,但无高楼林立,放眼望去,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绿地和树林。他们特别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避免过度开发。我见到的台湾人大多衣着朴素,饭食简单,出行多乘公交或打车(都自觉有序)。私家车很少,这也使得台湾的交通一直比较畅通。台湾人上饭店,向来是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会打包带走。孩子从小就会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在学校的食堂里,没有倒饭倒菜的浪费现象发生。

台湾的教育很有自己的特色。学生上小学一年级就要在老师的帮助下结合学生的民族特点制订各自的学习、生活发展目标计划。他们会一边上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上了初中,学校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实施分班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台湾的教育提出的适性、实性教育,即:适应性、实用性教育,我以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这里的孩子们都很快乐也很认真,因为他们做的是自己想做和愿做的事。

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培养方向,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我接受了16年的“国民”教育,又从事了近30年的 “国民”教育,此次才知道 “国民”二字的含义,国者国际、民者民族也。台湾人不但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还非常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断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台湾的教师收入并不很高,工作却很繁重,但都能忠于教育,坚守教育,全身心的投入教育,这可能与全社会都非常尊重教师,尊重教育有关吧!

每个学校都有家长委员会。在自愿的前提下,由家长中选出有一定声望,有一技之长,热爱教育者组成,他们会经常深入学校做义工,帮助学校处理一些事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

总之,此次台湾之行,收获很大,感受颇多。当然,也有可能是对方的刻意安吧,也有可能是我见得太少吧,但以上这些确实是我切身感受到的。有机会我还会再游宝岛台湾——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