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教育就像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孩子透过这扇窗了解外面的世界,树立阳光向上的心态,进而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有效教育则开启了这扇窗户,让教育变得有效。

围绕着素质教育实践与发展的主题,户县六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力量,积极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搭建起学校文化研究、学校评价体系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学校特色研究路径,进一步丰富了教育的理论内涵,创新了教育的方法手段,拓宽了教育的内容范围。历经多年探索、实践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户县六中“有效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做法。

“有效教育”是户县六中在认真学习、贯彻教育理论方针,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进行教育教学课改实验和构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对好的教育的一种追求与实践的过程。

“有效教育”是户县六中对教育创新的实践、思考和总结,是户县六中因地制宜,追求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效教育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

《现代汉语词典》对“效”的解释是“效果,功效”,其词条包括效果、效能、效率、效益。综合起来就是各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和作用。

户县六中的有效教育是以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原理以及人的成长规律作为理论基础,以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为对象,通过研究教育领域的课堂、评价、心理健康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系列问题,探讨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最优方案,达到对教育过程的有效控制。

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科学,是我们开展和实施有效教育的基本前提。

2.有效教育是户县六中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中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产物

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中,户县六中积极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不断加强对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课改的关注力度,深入研究各地中学课改的最新情况,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自身实情,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户县六中特色的系列课程改革方案和措施。

有效教育是户县六中对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度思考,也是学校在有效教育目标指引下,统一师生思想,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探索多种教育方法的实践过程。

3.有效教育是户县六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客观定位和状态

户县六中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完全中学,虽然有着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的优势,但生源情况较差,结合对六中多年来教育教学情况的综合分析,如果不在特色创新上有所突破,固执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学校没有自己的优势,必然造成断档。鉴于此,户县六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客观准确地对学校发展进行定位,确立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力提升办学品位”的特色办学思路。

4.有效教育是户县六中落实教育普惠和教育公平的一种实际行动

有效就是尊重规律,因材施教,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出光彩;有效就是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为每一位师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户县六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管是在教育思想的统一上,教育理论的研究上,还是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整个过程都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中心,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所专,让所有受教育者体会到教育的恩惠和公平。

户县六中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及管理者应该扮演好多重角色。学校是所有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在学校的大家庭里,应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温馨。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担当起学生生活照顾、思想教育的保育员的职责,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让教育的恩惠普及到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同学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

5.有效教育是一种理念

有效教育是一种教育形态,具有一切“好教育”的品质特征: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学效率高、教学气氛融洽、反馈结果好等。在有效教育的目标引领下,户县六中充分发挥学校命运共同体的强大作用,集思广益,精诚团结,不断加强对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认真剖析“好的教育”的影响因子,通过量变的积累,最终实现质变的转换,让教育更加有效。

有效教育的理论阐释

1.一切教育的目的应突出人的中心地位

评价教育有效与否,首先要看这种形式的教育能否合乎人、促进人、为了人更好的发展。

“人”之角色定位是个体多元发展的良好基础,教育目的定位于“人”,能够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只有个体是作为“人”这一基本角色存在的时候,才能避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工具化倾向,而保证发展结果的健康、和谐。其次,“人”这一基本角色定位更不会阻碍与限定个体的多元发展,它是个体多元发展的基础,人的多元发展又是以“人”为基础的最终目的。第三,“人”这一角色定位为个体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给予个体自由发展的权利,在教育中重视人、尊重人,把人的价值视为教育的最高价值,把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它对于学生多种角色的发展是开放的,而不是约束的;是积极促进的,而不是消极压抑的。

2.应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

评价教育有效与否,尊重并体现教育的规律性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的发展同其他社会事业一样,有其特定的规律。谋求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遗传因子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尽管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有差异,但作为教育者,应当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公平的教育,不能有特别的“优待”或“嫌弃”,否则就会违背教育的初衷和规律。对一个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要学会鼓励,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要学会引导。当一个受了伤害的学生有了心理疾患,他这时更需要的是呵护、关爱和正确的疏导。

教育过程只有按照学生年龄特点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无论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还是道德水平的发展,都应注意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顺畅、自然地接受教育。否则,急功近利会有揠苗助长之苦,错过时机则有亡羊补牢之害。

在教育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教育的有效。

3.应发挥教育的社会合力

评价教育有效与否,社会各方对教育的支持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现代教育必须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一体的大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依托;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把学校、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才能教育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提高整体效益,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会出现教育效果互相抵消,产生“学校千日功,不抵社会一阵风”,使教育过程呈现低效或无效状态。

4.有效教育应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有效教育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公平接受教育的均等机会,让受教育者享有获得文化知识、拥有谋生技能、具备适应环境能力、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基本的权利;有效教育是实现这些社会任务的最基本的手段。

有效教育应尽量减少因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硬件损失,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环境和软实力的优化配置;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着力体现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师生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搭建了成功的平台,从而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有效教育的实施途径

户县六中在创新素质教育、探索教育的有效性过程中,确立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让教育为人的发展奠基”的有效教育理念和“让教育有效,让人享有有效的教育”的有效教育目标。并通过课堂、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等四个环节教育创新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户县六中有效教育的四个亮点。

1.让课堂有效,构建“1331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过分看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以及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从课堂上寻找一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户县六中经过反复调研和实践,结合课改典型经验,依据本校课堂教学的特点,多方酝酿和提炼,不断总结和反思,逐渐提炼升华出的一套具有户县六中特色的课堂模式——“1331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1331”模式将一节课40分钟,划分为“5+15+15+5”四个时段,每个阶段所占的比例约为“1∶3∶3∶1”,故简称“1331”。

四分时段是“1331”的基本框架;“导学案”,“教学案”和“说课案”简称“三案”,是1331模式的根本支撑。“预习课”和“互动课”,简称“双色课堂”,是1331模式的两种基本课型;导师制是完善1331学习小组建设,落实全员育人思想的必要保障。“环形座位”的课堂组织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前后同向”的座位模式,为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可能,成为落实1331课堂模式的有效载体。

“1331”既是一种固定的课堂模式,又反映着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从表现形式看,它是课堂时段的硬性划分;但从实质上分析,它又是包括课前师生预备,上课教学组织、课后反馈提高,学生小组建设,以及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构建有效课堂的一套组合拳。

“学生主体,师生互动;三案支撑,要点精讲;大胆取舍,有效应用” 是1331的理念内涵。

“1331”是对传统课堂的反复思考与顿悟,是立足六中校情和生情的创新。户县六中“教师主讲15分钟”,“学生互动15分钟”的1331课堂模式,既继承了传统的“讲授”,(但不是“满堂灌”),又融进了现代的“互动”,各取众家之长,既不守旧,又不偏激;既不“全讲”,又不“全放”;有“讲”有“动”,有“放”有“收”。这种符合户县六中教学实际的“1331”课堂结构,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2.让评价有效,建立“321有效师生综合评价体系”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参照《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探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在继承传统评价的同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建立了符合师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评价机制——321有效师生综合评价体系。

“321”是指学校通过“班级三十最”、“年级二十佳”、“校园十佳”评选活动的开展,运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打造亮点,助推学生成长的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1”代表“校园十佳”,“2”代表“年级二十佳”,“3”代表“班级三十最”,这一比例恰好是:3:2:1,故简称为“321”评价体系。

运动会、文艺汇演、艺术节、书画展等系列活动是321张扬个性的主要载体;班级内务开展、学生日常习惯的养成以及良好品质的塑造等是321挖掘潜能的主要途径;成人、成才、成功是321活动的目的。

学校为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改变了单纯以告知成绩为主的假期通知书,新版通知书既对家长起告知作用又架起了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并对学生寄予了深切的期望。通知书首页是《致家长的一封信》,第二页向家长告知学生一学期来在校的考勤、纪律,各类竞赛活动的表现、历次考试的成绩及提高幅度情况,第三页通过思想、行为、奉献等8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恰当、客观、科学、发展的评价。

期末学校开展“成功·成才”十项奖的评选,让众多学习并不优秀的学生得到表彰和鼓励。学校多了一把评价的尺子,同学也增强了做人的几多自信。

“321”评价机制的建立,让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可以挖掘。这从根本上打破了全班只有寥寥几个学生有“三好学生”证书的尴尬局面。每个学生都有优点,而每一个优点,甚至小小的优点,都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与鼓励。

“321”评价体系,还为广大教职员工铺就了个人成长的道路,学校开设“名师讲坛”,展示教师风采;建立“名师博客”,对外进行交流展示;开发校本教材,宣传校园文化;组建教工社团,丰富职工生活;评选“十佳教师”,激励工作热情。

“321”重新诠释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真谛,使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感到自己的独一无二,不可取代,使所有人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

3.让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实“351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工作机制”

对于目前师生中存在的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了一条比较适合农村中学的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即35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3”即建立了完善、覆盖全面的三级互动网络组织,班级设心理委员——年级有心理辅导员——学校有心理社团; “5”即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五项措施,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有组织”,社团开展“有阵地”,培训宣传“有刊物”,载体丰富“有活动”,定期反馈“有效果;“1”即实现“阳光校园”的目的。

351工作机制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教育性原则,注重基层班级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表现,并通过班——级——校的组织上传,有效的收集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异常表现,让心理辅导变得切实可行。

学校每周进行一次班级学生心理状况反馈;每月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心理健康》问卷的调查报告。编撰心理健康教育“七字歌诀”;定期编辑心理刊物《阳光心语》,积极编排展演校园心理剧。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每季度举办一次亲子教育讲座,每学期举办一次专家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集中开展一次大型团体训练。

351工作机制强,还把教师的减压活动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有效延伸至校园的方方面面。

4.让管理有效,加强人文校园建设

户县六中兴起于古娄敬庵遗址之上,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因而学校从儒家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中提炼出了“成人达己”的办学理念,并以此来统领学校各项工作。

学校精心布局,使每个角落都充满文化的气息;独具匠心的活动展示区,挖掘传统文化之精粹。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潜在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成为师生敬业、勤奋的动力。

除了显性的文化建设,学校还不断探索隐性的文化的浸润作用。用文化加以引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积极创建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一切工作的开展都以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教师的利益、荣誉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趋向和行为规范。以“命运共同体”理论焕发团结一致、迎接挑战的信念。

户县六中为全体教师搭建了成长的平台,“名师讲坛”、“名师博客”、“十佳教师”等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在学习、交流、展示中成长,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工作热情。

学校首创了《领导干部“十个必访必谈”》,极大密切了干群间的思想情感,激发了同志的工作热情。《行政工作“四零”戒律》突出了管理者必须务实的基本特性,从而更好地为教师服务。自2009年9月开始,学校为全体教师免费供应早晚餐,在农村普通中学首开先河。

有效教育的公式5+2≠0

5+2,简单地说就是5天的学校教育与两天的校外教育之和。

5+2=0或5+2<0,意即学生在校5天接受的教育,在周末2天就被接触到的校外负面现象抵消,甚至负面影响还大于学校的正面教育。这样的理论在教育界可谓是久负盛名,颇有影响。

如何让5天的学校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让2天的校外教育对5天的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补充和促进,户县六中的“有效教育”做法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331”有效教学模式让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目的明确了,5天良好的学校教育势必延伸到2天的校外教育。

“321”评价,把5天的学校教育延伸到了2天的校外教育,让家庭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之中。三十最、二十佳和十佳的评选需要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的评价,并结合学生的自评和班级的评选,才能确定321的相关名称。

“351”工作机制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有效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明显。

人文校园的建设,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21”、“1331”、“351”和“人文校园”建设是我们追求教育有效的实践与探索,这四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诠释了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和原则,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定位更加准确;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为农村中学改变学校的教育困窘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更重要的是,有效教育“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为了学生全面可持续 发展”目标的提出,让教育的合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让教育的5+2≠0。

有效教育的发展观

我们认为,有效教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它需要经历一个“突破功利教育”、“实施有效教育”、“走向最适教育”、最终“实现最好教育”的阶段。

以强烈的终极利益为欲望追逐的动力,完全忽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无视教育过程的愉悦和享受的“功利教育”思想,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实用和功利作为教育准则,让我们一度迷失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育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论的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以持续发展。重视差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成为新时期教育的目标,这种教育理念,无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杭州市下城区立足于“生命观”基础,融合生态学的精髓,以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探索了一条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理论”体系,这种富于生命关切和人文关怀的真正人性化的教育,是“好的教育”的代表。

我们认为,教育的发展应由最初针对少数人的“功利化教育”,过渡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教育”,进而发展为体现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最适教育”,最终实现“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

“有效教育”只是我们追求的阶段性目标,是一个动态转化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还将不断探索、总结、完善,让所有的受教育者真正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