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实施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了。语文课程是这样对语文的性质作阐释的:“语文是最重要的实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十分明确地点出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从生活中来,也要回到生活中去。

在我的理解中,既然语文是交际工具,那么它就要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得我们的受教育者能最大限度地与人交往、与自我协调、与社会融合、与自然沟通。既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就要对学生承担起丰富人文内涵、拓展精神世界、提高品德修养等责任。有时我甚至幼稚地觉得语文就是调和剂,调和着作为个体的人与他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如果这个人与这一切不能有效地共处,那一定是语文的错,是语文教学出了问题,当然也是他本人的错,是他本人出了问题。概而言之,“语文素质犹如土壤,是学生这棵苗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到生活的层面上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肤浅认识和不成熟的做法。

一、要有“大语文”的概念和意识

有句话大家都知道,就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盯学生眼前的考试成绩,不应该只盯眼前的教参课本,必须有一个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大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册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查、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

二、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十分强调“积累”,要积累,就要接触大量的活生生的语文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校园活动、家庭社会中去探究、发现和收获,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

三、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打通语文与生活的无间隔的绿色通道

基于此,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时,要尽可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去唤醒,不要让学生的“主人”感缺失,要努力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

因此,我主张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也可以展示才艺、显示特长。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就是我》一课的综合性学习时,我选择的是“模拟面试”这一教学课题。这一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围绕语文实践这一中心环节,力争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质疑问题、善思会辩、探究合作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五名应聘学生依次上台,展现他们的口才、文才和辩才,其中顾维娜同学还即兴唱了《七子之歌》,吴海龙同学表演了单口相声。这样围绕中心任务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我、提升自我,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兴趣得到点燃,能力得到锻炼,心灵得到放飞。

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我充分利用好名著欣赏课指导学生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厚重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之路。在开学之初,我让每一个学生捐一本文学名著,建立班级阅览室,让书本去滋养、净化学生们的灵魂。我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认真读三篇自选文章,并人手一本读书笔记,留下读书的痕迹,写下读书的心得,并做好平时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评估工作。我想,如果这一活动得以长期坚持,那将使学生们受益无穷。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把美好的情感强加于学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未来,为每一个学生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那样,我们才是找到了语文的根、语文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