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辖8镇169个行政村,人口44万,面积720平方公里。全县共有中小学校143所,在校学生52691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扶风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布局调整为突破口,以均衡发展为关键点,以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了教育长足发展,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新扶风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三个三”确保教育优先、突破、均衡发展

在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中,扶风县委、县政府立足 “三个坚持”,实施“三大工程”,强化“三项措施”,确保县域教育优先、突破、均衡发展。

立足“三个坚持”,确保优先发展。扶风县坚持“一盘棋”谋教育,在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科学编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按照“高中城镇化、初中乡镇化、小学中心化、学前教育区域化”的思路,计划未来五年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33所,市县级示范幼儿园29所,力争2013年通过省级“双高普九”达标验收,2015年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我们还坚持“一把手”抓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由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上手、带头带队,举县一致抓教育,推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另外,我们坚持“一条心”办教育,整合各类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2011年,全县教育财政性支出达到3.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2%,比上年增加6302万元。2009年以来,为教育项目无偿划拨建设用地469.2亩,减免税费2780万元,全力支持教育发展。

实施“三大工程”,实现突破发展。扶风县依靠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解决孩子“住”的问题:针对偏远地区孩子住宿难的问题,我们大力度整合教育资金,高标准建设寄宿制学校,实施项目31个,涉及学校24所,解决了2.3万寄宿制学生住宿问题,受到了省市的一致肯定。我县依靠校车工程,解决孩子“行”的问题: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在全省率先实施校车工程,对居住在2.5公里以外5公里以内的学生,早晚由固定车辆接送,每生每天补助交通费1-2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偏远地方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目前,全县校车工程共投入运营车辆27辆,惠及学生1200多名,年补助交通费50多万元。我们还依靠营养午餐工程,解决了孩子“吃”的问题:针对学生长期食用蛋奶产生的厌食现象,部分学校变蛋奶工程为营养午餐工程,即把蛋奶工程的补助转移到午餐中,确保学生吃得可口。同时,抢抓全省首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机遇,从2012年春季开学起,在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中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提高了补助标准,扩大了受益范围。

强化“三项措施”,推进均衡发展。我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扶风县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办法》,实行中小学领导干部公开竞聘,使一大批能力强、年龄轻的教师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走上领导岗位。先后在18所中小学实行教师招聘,分流教师480多名,优化了师资配置,解决了教师超编、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我县还加强学校管理,提出“三化一高”(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运行规范化、工作高标准)的管理要求,制定《扶风县学校管理细则》、《扶风县学校管理考评办法》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时,积极举办了三届校长论坛,探索学校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提升了管理水平。此外,我县加强教研教改,通过召开高效课堂研讨会、推进会、教改实验分析会、“我来上一节示范课”等活动,促进教研教改取得扎实成效。扶风县成为宝鸡市课改实验示范基地,扶风初中成为宝鸡市初中地理学科示范基地。

县域教育公平,布局调整是前提均衡发展是关键

实施教育优先、突破、均衡发展战略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感觉到,县域教育的公平发展与布局调整、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关系非常紧密。

首先,布局调整是培植优质教育资源的突破口。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也是各级政府抓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布局调整是培植优质教育资源的突破口和着力点。2008年以前,全县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和布点规划,有限的教育发展资金未能实现高效利用,制约了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2009年,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为近年来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一本规划干到底、集中财力办大事”,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先后争取中、省、市资金1.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建设各类用房15万平方米。高标准的校舍,功能齐全的设施,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使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其次,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点。《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近年来,在发展教育的艰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均衡办学条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均衡师资力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为此,我们重新规划学校布点,打破镇际村际“壁垒”,撤并条件差、生源少的学校,重点建设一批规模适度、设施齐备、环境优雅的定点学校,严格落实“两免一补”、“蛋奶工程”、校车补贴等民生政策,均衡校际差距,共享优质资源,确保受教育机会均等。实施教师岗位管理,建立名校长、名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正向流动,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打造名校,引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贯彻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需求。

最后,人民满意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征求基层代表意见座谈会上指出:“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教育,让人民满意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过去,一所学校七八名教师,几乎一名教师一个班,学科全包,精力分散,不利于教师的学科专业化发展。布局调整后,一所学校数十名、上百名教师,不但可以实现专业对口,同时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机会大大增加,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教育布局调整,扩大了学校规模,学校内设机构增加、功能完善,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平行班之间形成了评比、竞争的良好氛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同时,随着教育布局的调整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教师趋于集中,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生课外活动增多,学习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真正做到了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