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已显现出它的巨大作用,然而高职毕业生服务社会,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社会所关注。本文以高职院校发展的大环境结合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对高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教学改革 高层次应用型 精品课程 职业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简要回顾

1.职业大学兴起阶段(1980~1990年)。20世纪80年代初,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而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地方职业大学诞生,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

2.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兴起阶段(1990~1998年)。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三改一补”的高职教育基本方针。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新阶段。

3.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阶段(1999~至今)。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标志着高职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呈现以下特点

1.师资队伍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的中等职业教师,且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在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现象。

2.定位不够明确,观念转变不够

对高职教育的简单理解和经验思维。对有关政策、法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目标等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案。

3.专业设置盲目,“产销”脱节

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他院校,不切实际地设置专业,或者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尤其是缺少三年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1.职业能力内涵不断拓展。打破学科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是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宗旨。逐步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提出了新的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化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劳动者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注重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办学层次上移,与学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相衔接。

3.职业教育全球化,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快速发展。已经获得大学或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为了职业转换、职业提升等,都可以接受国际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

4.在质量保障方面与行业、企业契约化。

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突出高职教育特点,明确高职教育目标。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应加强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边缘学科的结合,突出应用技术的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制定适应市场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后构建专业群,确定发展主线贯穿始终,选择重点专业进行加强。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定期调整。

3.狠抓内涵建设,以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目标,办出特色,提高水平。重点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 双素质”骨干教师;突出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院的发展,提升学院在企业行业的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学院在当地的社会认可度,社会影响力。

4.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走多元化,集团化发展道路。多元化体现在: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筹措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集团化发展与企业共进退。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做到校企双赢。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创新,打破一张考卷“定乾坤”的传统做法。培养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移,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多方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可以缓解高职教育资金缺口问题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实训基地为纽带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实训中心服务社会,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

6.突出“多证书”教学。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推行双 (多)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7.创新发展,多方培养,产学结合。①可以适当尝试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既能加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又能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果。让学校教育和企业工作“无缝焊接”。 ②办好高职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放办学,促进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③可以适当开展“工厂进课堂,课堂进工厂”,以生产促进学习,学习服务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2]陈烈强.对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00,1.

[3]邱开金.高职教育走出发展误区[N].光明日报,2005-09-28.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