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总结了生物无机化学课程的一些教学构思和教学方法探索,让学生撰写小论文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尝试,探索其在化学人才培养、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小论文 指导思想 教学构思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就化学方面来说,美国杜邦公司研发中心人员在回顾化学工业50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对化学教育提出了看法。他们指出,化学公司对化学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具备如下能力:创造性地处理复杂与不熟悉的问题;口头语书面进行交流;进行团队工作;评判自己的知识,并在整个生涯中学习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十分值得我们在化学教育中借鉴。

生物无机化学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生物无机化学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必修课。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在过去的十余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发展。美国主要高校生物无机化学工作者在化学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各国政府及基金组织连续在其研究中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并有许多相关的研究计划出台,譬如,美国科学院在科技政策报告中指出:生命过程中的化学是当前化学学科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我国生物无机化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发展的,当时落后于国际约10年。但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几年连续支持下,在全体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者的努力下跃升了三个台阶,从生物小分子配体上升到生物大分子;又从研究分离出的生物大分子到研究生物体系;近年来又开始了对细胞层次的无机化学研究。我国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始终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在应用生物无机化学上具有一定特色,而且水平逐年提高,一些研究工作已达到和国际同行等同的水平。虽然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国际上已经能够占一席之地。

生物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构思

生物无机化学课程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是想获得一张文凭的不得已选择?是想扩展知识领域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无论学生理想的“主产物”是什么,“副产物”是什么,真诚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烹调”出的“食品”不仅蕴涵丰富“营养”而且“美味”,希望学生能从“美味”的“口感”中感受到愉悦;从“咀嚼”的“回味”中留下余香;从“营养”的“消化”中获得力量。

期望借助生物无机化学课程营造的空间不仅是传授专业的课堂,更是交流思想的场所。人类的智慧比由他创造的知识更具魅力,它以其看不见的形态揭示了自然界中蕴涵的无形“天机”。我们赞叹自然界“天机”的绝妙,更惊叹揭示“天机”的人类智慧。作为接受教育的我们,不仅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传承者,每个个体更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延续者,即我们每个人更应该成为创造者。不仅首先要成为知识的学习者,更应该在知识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因为不仅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问题的思辨程度,而且创造能力的强弱更取决于思辨能力。知识就像酿造美酒需要的营养,而思辨就像酿造美酒需要的酒曲;创造源于思辨就像醇香出自酿造;睿智的思辨靠艰苦的磨炼就像优良的酒曲靠严格的驯化;有知识不等于有创造力就像有营养不等于有醇香;酒曲的驯化并非一蹴而就,思辨的培养绝非一挥而成;思辨的培养需要知识就像酒曲的驯化需要营养。酒曲在营养反复调制中的不断进化中得以驯化,思辨在知识不断积累中的持续更新得以提升。因此,本课程特别注意师生思想交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代生物无机化学是化学领域日新月异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要求化学类专业学生能够尽早跟踪它的发展趋势。我们每一个人都将终生面临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所以,重要的是学生要知晓“怎样学”。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指导思想问题,只学内容而不能体会其精神,就不能用所学的东西去指导实践。学化学的人进入生物领域时,就必须体会几个指导思想:要体会由没有生命的化学向有生命参与的化学 转变,要体会由一种简单的、无活性的配合物向复杂的、有活性的配合物这一飞跃,要体会由一般化学处理的封闭或部分封闭的、背景单一的反应体系到开放的、有特殊背景的生物反应体系的过渡等。先登山顶,方能感知一览众山小!每一单元伊始首先介绍单元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南以及前后单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然后重点讲授。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必讲内容、自学内容和备查内容,突出必讲内容,引导学生消化自学内容,掌握利用各种渠道查阅收集整理化学资料的能力。

兴趣是大学生探究成功的重要保证,它能使大学生坚持长时间学习、研究,能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的欲望,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动手“实践”,由扶到放,到综合运用,使学生通过活动理解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等各种能力。教学中,把教材当成经典,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教材怎么编排教学就怎么讲的做法是不符合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教师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改造和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逻辑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从而引起学生期望的行为反应和期望的情感体验。教学的引导不应局限于语言上的引导,更应体现在活动设计上的引导。

教学目的是由扶到放、到自主探索,根据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从活动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以体现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实践出来的,而不完全是听来的。

大学是崭新的学习,每个人对各学科各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将凸显其差异。在生物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既注意智力因素的考察又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考察,既注重学生对课程学习深度的考察又注意学习广度的考察。

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式——小论文

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边活动。教师在主持、设计、调整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保持高教的学习兴趣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撰写课程小论文便是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尝试。

撰写小论文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小论文中,大家都敢于破除俗见,不为教材上的知识所拘束。学生们所写的小论文设计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内容:发现文献资料上的疏漏,大胆地提出来;对生物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建言;关注生物无机化学在科技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中的应用,例如地方病、药物分析、环境问题、生物科技、食品安全等。仅以化学专业学生为例,张文华同学针对“家乡周边四个村几十年来女性村民健康长寿,而男性村民大多在五十多岁就罹患各种怪病死亡”的现象采集了大量水样、土壤样、粮食样进行化学分析,并利用寒暑假到当地医疗卫生环境等部门进行调研,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杨涛同学结合城固桔园果农与振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因为所谓的铬污染事件进行现场勘查、调研、取样分析等,给出了研究报告,揭露了事件的真相,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贾建华等结合城固县三合乡井水污染事件,调研、测试、并进行了相关理论探究;曾波明、杨美娜考上生物无机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等等。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非智力因素,大体上包括课程的学习态度(包括是否迟到、早退、旷课等)、学习兴趣(课内学习情况、课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外阅读等)、学习习惯,还有每个人的个性差异以及情绪等等。态度决定一切。态度问题解决后,“方法”主宰一切!

期末考察要求学生在本课程范围内自选自拟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因人而异地阅读不同的参考书,广泛收集资料,按照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完成一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不少于5篇参考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篇),而且所参考的文献全文必须发送到指定的电子邮箱。课程结束后一个半月上交小论文。这种弹性和多元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将“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注重了个性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整理,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全过程的锻炼。有了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论文质量评定时要首先考虑逻辑分析能力。第一、对论文题目选择文献查找等表现出的倾注力、洞察力、敏锐力;其次、是对先人的见识积累、知识的应用方法、以及技巧较好理解的基础性编织成网的能力。包括深度和应用广度上的见地到达了什么程度,驾驭生物无机化学知识在对应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包括想象、质疑、创新能力。第三、论文的流畅性、广度性、深度性、独创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由于该课程开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以上考察只做一般参考。重点考察的是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譬如参考文献的真实性、参考文献的数量和时效性、参考文献原发刊物的级别、解读参考文献的能力程度等。其所谓白鹭立雪,愚者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要从“鹭——雪——白”的审美回归到“白——雪——鹭”的审美,让感觉延伸,意蕴流动,最后是大智若愚,抓住问题的重点与核心。

专业培养计划的一体性、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实践性教学环节譬如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的应用性以及后继课程的要求都需要在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上作铺垫。几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两轴模式”,以实施专业培养计划为主轴,以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为辅轴,双轴联动、协同增效,既要有第一课堂的“耐久力”,又要有第二课堂的“爆发力”,旨在让学生从业后既要上手快、又要后劲足。

通过撰写小论文,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小论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撰写小论文这种形式能够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这与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相对枯燥方式相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提出己见必然是在对知识理论做到全面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而通过思考,又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好处。

(4)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小论文反映的是学生自己对教学改革、教材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看法,这就使老师很好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的掌握,所关心的问题以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对症下药,做到事半功倍。各具特色的小论文与千篇一律的作业相比有着更好的效果。

(5)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创作作好准备。课程小论文实际上就是练兵。

当然,毕竟只是课程小论文,虽然小论文有上述优点,但作为一项探索,也还存在一些弊端,譬如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撰写小论文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查阅资料及撰写;少数学生存在抄袭现象。由于学生素质不一,少数学生对写论文不重视,根本不做准备,在要交的时候才临时抄袭一篇,这个问题原因多种多样,有待进一步研究。

前景展望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很难的。但是,撰写小论文只是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利用起来,还可以替代期中期末考试,所以实施起来并不太难,值得尝试。

美国商界高等教育论坛2000年发布了一份报告,提出对大学毕业生能力方面的几点要求: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时间管理、自我管理、适应性、分析性思维能力、国际视野、基本沟通技能,这实际上都是我们所说的理解能力、品格问题。

教育宗旨就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积极思考问题。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稳务实、有毅力、讲纪律、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含蓄,心里有想法不直说、谦虚、不同意也不说“不”、有度量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更要培养学生有创新精神、有热情、有主动性、擅长独立工作,想得深远、直截了当地沟通、争论、自信、不同意就说“不”、有勇气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体现基于诚信之基础,结合中西之精华。

实践是其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这项工作刚刚做了几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中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