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和总结了芬兰研究生院制度建立的历史和特征,举例说明了芬兰研究生院具体实践进程,阐述了研究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芬兰 研究生院制度 研究生教育

芬兰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

传统的欧洲高等教育中没有明确的研究生教育层次,仅有“高级研究项目”(Advanced research programs)。高级研究项目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必经阶段,没有课程要求,学生主要是独立进行或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

根据芬兰大学生组织研究基金会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年内完成学习取得文凭的只有20%,严重影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从1995年开始,芬兰教育部在20多所大学内建立研究生院制度,到2008年已经建立了119个研究生院,涵盖几乎所有科研领域。2011年招生规模发展到2000余人。

研究生院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有:①北欧有博士生阶段才是真正的研究生教育的传统认识,向来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发展;②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规模发展较为平稳;③近年来,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对博士的需求增长迅猛。[2]芬兰科学院曾于2000年对97个研究生院4000多名博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3]结果表明,新的研究生院体制是成功的。

芬兰研究生院的特点

芬兰研究生院制度不同于大多数国家的研究生院,从严格意义上讲,芬兰研究生院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不具有文凭颁发资格,这种培养制度特点如下:

芬兰研究生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研究生院与芬兰大学及院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芬兰研究生院依托于高校而建立,教师亦来自大学。研究生院在人员聘用管理、经费申请、经费使用方面具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

管理手段便捷、灵活。芬兰研究生院普遍规模不大,以科研项目为中心,课题组组长既是博士生导师,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管理机构的精干提高了管理效率,科研教育中心地位更加突出。

依托科研课题,科教紧密结合,教育项目丰富而优异。芬兰研究生院的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芬兰所有优势科研项目。科研与教学和学习的结合是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4]芬兰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是基于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和统一。研究生教育, 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的研究工作联系更为密切。[5]资助来源广泛。研究生院可向不同的部门或机构提出资金资助申请。

芬兰博士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包括科研工作、课程训练和论文答辩三个组成部分。以赫尔辛基大学的维基分子生物学研究生院(Viikki Graduate School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简称VGSB)为例。

1.录取。研究生院的录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申请人递交申请材料,研究生院通过遴选录取。学生初录后一年内,要求通过书面考试。

2.学籍管理。在研究生院录取后6个月内,研究生院所依托的赫尔辛基大学负责学籍登记事宜。学生在答辩前,大学负责任命论文正反双方专家。

3.跟踪小组(Follow-Up Group)。经初录取的学生和其导师共同提名,获得研究生院院长和行政协调人同意后,可成立一跟踪小组(Follow-Up Group)。小组的成员均由院外专家学者组成,他们与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一起负责学生的学习评估。

4.导师。研究生院的导师不仅包括所依托大学的全职教授,还包括来自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导师的工资由芬兰科学院支出,芬兰科学院资助的80%以上用于高校研究人员的工资性开支[6]。导师的中心任务是为包括学生工资在内的整个博士项目寻求并提供资金支持。

5.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博士生修满课程学分,按规定发表2—4篇学术论文后,可以申请论文答辩。答辩论文首先交由院外专家审阅。院外专家意见返回后在预答辩前,导师将与学生一起探讨来自院外专家的反对和赞同意见,以及学生任课教师所起草的针对赞成和反对意见的建议。正式答辩会有严格的遵循程序。

经验与借鉴

芬兰研究生院制度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以下启示:

1.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根据国情不同贵在坚持自身特色。

2.博士研究生教育获得国内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为吸引优秀生源, 芬兰教育部、科学院以及高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研究生院,使得研究生院在短短数年内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3.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不应囿于高校传统体制的束缚。如芬兰研究生院,其教师来源广泛。

4.博士研究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学生在理念上被当作工作人员,在宝贵的4年学习期间可以专注学问,安心读书。这些都体现了芬兰研究生院制度的远见卓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卢枫.国际竞争力来自成功的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3(5):4.

[2]Graduate Schools 2008[EB/OL].[2008-11-17].

[3]伯顿·克拉克.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续,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崔瑞锋,张俊珍,魏小艾.变革中的芬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J].中国研究生,2006(2):36-38.

[5]芬兰科学院.科学通过细致观察实现高瞻远瞩[M].赫尔辛基:芬兰科学院,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