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声乐艺术中,对声音和作品的想象能力是歌唱者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因为声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只有想象才能把对音乐认知的过程从抽象化、概念化引向具体化、形象化,使抽象、陌生的发声器官变得直观、生动,使生涩的声乐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关键词】声乐艺术 想象 抽象化 形象化

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特别是对于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感觉去领悟的声乐艺术来说,想象更是无处不在,贯穿于创作、练习、表演、欣赏的各个环节。本文重点从想象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入手,带领大家走进想象的空间,领略声乐的独特魅力。

想象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演唱作品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 用想象的翅膀唤醒呆板的豆芽菜似的音符, 使之能扣住听众的心弦, 与之同悲同喜。

想象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都把想象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声乐教师在教授歌唱发声技能时,无法准确而形象地告诉学生发声时的生理肌肉动作和心理活动状态程度,只能凭借教学经验,用一些歌唱感觉来启发学生,使得在声乐的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常常因学生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而苦恼,也常常会因自己不能准确地对所期望的声音加以描绘而使学生不知所云。只有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教学,才能使这一切迎刃而解。如金铁霖教授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想象支点的位置并在支点上换字等。

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想象在呼吸中的运用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在这个环节,口、鼻、肺、气管、胸廓、横隔等器官全部参与其中,如果机械地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弄得无所适从。在吸气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闻花, 将花香从口鼻缓缓地深深地吸进来, 就可以感受到胸廓与肺是开阔的感觉,小腹与腰肌是膨胀的感觉。在呼气时,想象吹蜡烛, 体会了横隔肌与腹肌有力的对抗感觉,既可锻炼横隔肌保持气息的能力, 又练习了有控制的呼气。

2.想象在发声技巧中的作用

声音的高位置是歌唱的着力点,是产生共鸣音响、音色最明显的地方。正确的发声位置应该是统一的,首先要讲究喉头的稳定,对于一个歌唱气息较高的学生,如果教师只是说:“把喉头放在一个比较低、比较稳定的位置,不要让它随意乱动。”学生一定无法理解并做到。如果我们让学生想象:“你的嘴长在衣服从上往下数第二个扣子的位置, 在锁骨下方一点,然后想象声音从这个支点发出。”学生很快就会心领神会。

有了喉头的稳定,还要有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如果将这套复杂而精细的名词搬上课堂, 学生不可能意会,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吸气打开时想象鼻腔没有任何阻碍的通向头顶,把你的声音想象成泉水从这个通道源源不断地抛出去。”这样的引导方法,要比生涩的讲解管用得多。

3.想象在咬字中的运用

声乐是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的艺术,字正腔圆是歌唱咬字的基本要求,字正指唇、齿、舌、牙的咬字动作。在歌唱咬字时,歌唱时字头咬得太重不好听;咬得太轻,变成了音包字、字音含糊;如着力点不对,就会变成另外的字音、字义了。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一只母老虎叼着小老虎跑动的动作,叼紧了,就咬死了;叼松了,小老虎就掉了。所以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

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想象力

1.增强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任何想象都离不开文化基础知识,否则就会变成空想或胡思乱想。所以除了学习音乐专业知识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涉猎文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心理学等课程, 以构筑一个一专多能的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多看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尽量多体会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人间情感,多接触社会,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2.注重作品剖析,让学生学会深刻理解歌词背后的情感内涵

要想让学生在演唱时能够通过想象做到有感而发、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教师不要填鸭式地将作品的背景、人物的特点、作品的风格等一一介绍,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情感、歌词的高潮点、旋律的高潮及其特点等。

3.多参加实践活动,唤起更加丰富和美妙的歌唱想象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听多练,多参加演唱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声乐实践活动中经验的积累,他的头脑中能够随时提取的想象会越来越多,在歌唱的想象中也就越发地随心所欲,从而唤起更加丰富、生动和美妙的歌唱想象。

我们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想象这一手段的作用,更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体验, 通过想象重建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只有给声乐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 才可能使学生自由地翱翔于声乐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曹文海. 想象是通向声乐艺术殿堂的重要途[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3).

[2](英) 伊丽莎白·普莉滋著, 郎毓秀译. 德裔美籍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舒曼的教学[ M].北京: 华乐出版社,2003.

[3]刘曼君. 论声乐教学中想象的作用及歌唱想象力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 .

[4]邹长海. 声乐艺术心理学[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