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努力建设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高校国际化程度是我国各高校当前工作的主要目标。长期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在经济效益、教育理念、管理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国际化进程。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相关部门应着力从观念更新、制度改革、财政扶持、人才培养等多层面入手,进一步促进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从而将我国高校国际化引入更高阶段。

【关键词】 来华留学 高校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国际化”是近些年来国内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融入到世界全球化浪潮之中。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而一个创新型社会的实现必将走上一条开放的、包容的、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引 言

关于“高校国际化”的含义,国内外学术界对其有着纷繁复杂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高校国际化就是各种具体的活动,比如课程改革、人员交流、国际技术合作等各方面;而另一些高等教育研究者,例如美国学者哈若瑞(Harari)就把高校国际化从课程设置、师生国际交流、地区合作计划、培训交流等现实活动领域的发展,扩展到了“态度”、“观念”等“精神气质”层面,强调观念的国际化在高校国际化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国内学界较为倾向于舒志定对高校国际化的阐释,他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指出高校国际化就是大学教育面向世界,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活动为载体,吸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为核心,建设改造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促进本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1]在21世纪全球化新浪潮中,如何提升我国高校国际化程度,成为摆在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对于高校国际化程度的衡量主要是从人员要素、财务要素、信息要素、组织要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其中,人员要素是最活跃的一个因素。高校国际化中的人员要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与教师的国际交流,而学生交流是最为广泛、最为重要的一种高校国际化形式。根据流动的方向性,学生交流在我国分为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两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工作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据教育部数据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8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120余万;同时,累计接收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学生120多万人在高校等机构学习。[2]虽然从数字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员与来华留学生规模相似,基本都达到了120万人次左右,但是在人们的认知中,往往对出国留学在高校国际化过程中的影响认识较为深刻,而对来华留学生工作对提升高校国际化程度方面了解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来华留学工作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到制度制约,弱化了其对高校国际化程度的影响。

来华留学生工作对高校国际化程度提升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来华留学生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来华留学生工作起步阶段(1950-1979年)。在该阶段,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友好国家,基本上都享受由中国政府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其中越南和朝鲜留学生占绝大多数。第二阶段是我国来华留学生工作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1990年)。1979年国务院批准接收自费留学生,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1982年来华留学生的总数为4500人,到了1990年则上升到了7000多人。第三阶段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大发展阶段(1991-2000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邦交关系,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1999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达到4.5万,比1990年的7000多人增长了6.4倍;同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也从1990年的110所增加到1999年的350所。[3]第四阶段从2001年开始至今的一段发展时期。2001年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成员国,为来华留学工作的飞跃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开放的政治环境,密切的国际经贸往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这一切无疑都促进了来华留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在对我国来华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感到欣慰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来华留学生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制度性制约。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主要是出于政治考量,根据外交战略的需求来制订相应的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意识形态成为影响留学生招收和培养工作的关键因素”。[4]在这种制度性约束下,来华留学生工作受到种种局限,在生源选择、学生管理、经费开支标准、课程设置,甚至留学生借阅图书等方方面面都必须按照政府的相关规定执行。这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来华留学工作对提升高校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很大。20时期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内的改革开放,以及国际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的瓦解,全球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一体化程度的逐渐加深,我国的来华留学政策也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作出了变革与调整。在起步阶段的那种以单一政治性目的为主旨的来华留学工作开始走向产业化道路,政府不再是唯一的主导者,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更加透明的来华留学生工作正在形成。

新形势下的来华留学生工作与过去相比对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招生规模上看,国际学生的流动数量的大小是高校国际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之一。在这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教育的国际化推动了学生的国际流动。一个国家的一所高校接受留学生的多少体现这个国家、这所高校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大力发展有力地向世界展现了我国高校国际化程度加深。

其次,从经济效益上分析,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特别是自主招生的开展,改变了高校经费来源结构,深化了高校国际化程度。虽然整体数量看,与国家财政拨款等经费来源相比,来华留学生学费收入仅占很少的一部分,但不可忽视的是,来华留学生学费收入改变了我国高校单一的经费来源格局,将其引入了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之中。同时,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其学费也必将成为高校经费收入的一个潜在增长点。

第三,从教育理念、目标、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等信息要素层面来看,来华留学工作在提升高校国际化程度中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面对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政治体制、有着不同教育、文化、宗教背景的来华留学生,对于高校而言,势必会改变过去单一的为外交战略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思想,顺应21世纪的时代变革趋势,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调整来华留学教育理念,将教育产业输出作为发展目标,根据来华留学生的特点灵活设置课程、安排知识结构。因此,新时期的来华留学工作优化了高校国际化中的信息要素,促进了高校国际化的提升。

第四,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的国际教育管理组织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增加的来华留学生队伍,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成为高校管理者的新挑战。目前,各个高校在来华留学生组织管理方面都很是下了一番工夫,机构设置更加合理,管理更加细致与完善。此外,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理念也由逐渐向服务型转变。高校国际教育管理组织机构正着力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因此,高校在国际教育管理组织要素层面的变化,正是来华留学工作近些年来发展的结果,也是高校向着国际化进一步迈进的表现。

据测算,到2020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一步推进、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力与吸引力的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在今后未来的10年间将达到10%的年增长率,远远超出了世界留学生增长的5.5%的年平均增长水平,我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5]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校的国际交流、使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到了世界教育市场的竞争队伍之中,同时,也成为高校国际教育管理制度与组织改革的催化剂。

加强来华留学生工作对高校国际化程度提升的对策探讨

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快速发展是我国软实力的切实体现,对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面对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高校国际化潮流,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管理部门,应从服从国家战略发展全局的高度来重视来华留学工作在提升高校国际化过程中的影响力,并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

首先,来华留学生工作需要观念上的进一步重视。教育部门在观念上要从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进行考量,充分认识来华留学工作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工作长期受制度制约,与世界其他国家高校留学生招收规模相比具有较大差距。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将留学生教育工作作为本国文化推广战略的重要手段,在政策与经费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以法国为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法国政府对国际学生的经费支持并没有因此削减,国际学生可以同法国本国学生一样享受政府补贴。2010年2月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的启动,标志了来华留学生工作的新起点,表明国家对来华留学生工作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规划。与此同时,作为来华留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各级高校更应敏锐的发掘来华留学生工作在高校国际化程度提升中的潜在价值,来华留学生工作不发展,高校国际化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继续深化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改革,在招生录取、学位授予、政府奖学金管理等多个方面,制定出与实现我国国际化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努力将来华留学生教育引入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领域。尤其是在招生录取制度方面,国家应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使各级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以及国际化需求来招收留学生。目前,自费来华留学生方面,国家政策较为宽松,高校可以自主招收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然而在享受国家政府奖学金的招生录取过程中,基本还是采用由政府部门向各级高校分配学生的传统方式。如果把政府奖学金生的自主招录权赋予各个高校,那么高校可以招收到更满足其招生条件的优秀留学生,而政府奖学金也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那种靠管理部门分配下来的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在所分高校无法找到其理想专业只好转学其他专业的尴尬情况将不再出现。总之,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将极大地推进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发展,这对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对来华留学生工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给来华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奖学金选择,同时还要改善来华留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后勤条件。如果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对于尚未形成产业化的来华留学生工作来说很难发展起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来华留学生工作的经费投入有了大幅增长,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在国际教育竞争市场上还不能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已颇具规模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据相关统计显示,以2006年为例,中国大陆地区留学生占本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仅为0.22%,远低于英国的17.9%,加拿大的14.6%。因此,目前来华留学生学费收入仅占高校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高校来华留学生工作还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目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一些西部地区高校的经费较为紧张,国家更应在财政上给予特别扶持,用于提供更多形式的奖学金、提高奖学金发放额度,改善来华留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硬件条件。这样才能适应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发展需求,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

第四,重视高校来华留学生工作人员的培养与激励。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高校来华留学生工作中,应注重对管理者的全方位培养,给来华留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来华留学生管理水平能跟得上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脚步。一方面,要着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库管理与操作技术以及外语交流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还要为来华留学管理人员设置海外培训项目,开拓其眼界与思路,学习世界先进的留学生管理经验,培养教育服务观念。此外,高校还需制订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可以采用表彰、嘉奖等精神激励,也可以使用奖金、福利等物质激励,抑或是两者并用,双管齐下。在激励机制下,引导来华留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为高校国际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我国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工作在过去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国际人才,为中外合作与交流,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我国各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工作势必会顺应历史潮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成为推动学校国际化、国家现代化的一支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舒志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与启示[J].外国教育资料,1998(3).

[2]吴月辉.出国和来华留学人员双超120万[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9-12(002).

[3]孟长勇 主编.陕西外国留学生教育50年[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13.

[4]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5.

[5] 李立国,胡莉芳,周平.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 复旦教育论坛,2010,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