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质”与“量”的矛盾日益凸显、结构布局不合理、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国际竞争应对不足等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优良教育传统,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最新理念和先进经验,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断地探索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工作。继而顺应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潮流以及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趋势,为早日将我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

【关键词】高等教育 成就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引 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实施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由大到强的新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高等教育事业也得以长足发展,其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还存在诸多非理性、负价值的消极现象。这些现象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和危害性,严重销蚀了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效果,降低了高等教育事业的价值和意义,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进程,深入分析改革发展中存在非理性、负价值的问题。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提出积极可行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1.高等教育规模得到扩张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全日制在校学生2685万。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普通高校为社会共输送了各种专业人才1300万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2.高等教育结构得到调整

2000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院校数量占普通高校总数的比例为56%以上,不但造成高端人才的浪费,更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培养质量。2001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开始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进行规划调整,在保持本科院校总量基本稳定的同时,大力扶持专科院校。此后,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虽仍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却逐年减少,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普通本科高校占普通高校的比例不足40%。人才培养的梯次结构已经逐步趋于合理。

3.高等教育体制实现转变

1998-2000年连续三年大调整,将556所高校合并调整为232所,同时调整了509所高校的管理体制,从而突破了条块分割的原有体制。至此,中央和省(市)级政府两级管理、省(市)级政府为主的新体制基本形成,逐步解决了部门办学、“条块分割”、“学科壁垒”、“专业过窄”等问题,扩大了省(市)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以及高校的自主权。

4.民办高等教育获得长足发展

至2009年,我国民办普通高校812所,在校生537万,民办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占普通高校的35%,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在校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0%。形成了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初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5.高等教育大国战略初步实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推进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通高校招生320万人,在校生903万人;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比2005年提升5.5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达640万人,在校生总规模达2685万人。通过高等教育扩张,高等学校的学科分化不断加速,专业设置不断调整,社会需求的覆盖面不断加大,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以下几方面的严峻问题:

1.“质”与“量”的矛盾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匮乏、办学条件不足、教学改革缓慢等现象,致使不少学校各层次学生的教育质量均呈现下滑趋势。此外,各级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投入的总量是逐年增加,其幅度却远滞后于扩招速度,生均教育经费实际上是在下降,高校自身对教学的投入也明显不足,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区域布局不合理,结构性短缺较为严重

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区域差异。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东部地区而言严重不足,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公分配,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分配不均。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致力推行“211工程”和“985工程”,此举确实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振兴。但随时间的推移,部分“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占据着大量的国家资源,却并未如预想的发挥其效益;与此同时,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的中低层高校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无奈命运,其自身特色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据调查,许多省市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与产业革命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进展缓慢;人才市场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学历和学科结构不能适应现实需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而另一方面,许多无特色专业的人才却找不到合适工作。

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趋于一致。当前,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及人才培养规格差异不大,特色不明显,没有根据社会有效需求进行合理分工,真正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不多;且各级各类高校没有认真找准自身定位,致使资源转化效率不高,功能发挥受限。

3.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行政体系权责不分。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普遍存在行政管理职能履行残缺、行政权力挤占学术权力现象严重、教育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严重削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妥善解决,势必造成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混乱。

师资体系建设滞后。师资水平是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师生比严重不足、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师生比的世界平均水平是1∶14,我国的师生比远低于这一标准,个别高校甚至达到1∶40。教师队伍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不安心于教学工作、中老年教师活力不足、学科带头人紧缺、科研创新不足、学术腐败严重等。

培养体系模糊不清。当前教育体系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依旧存在着严重的共性标准,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等现象。职业教育至今还未形成系统的技能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大部分高校在学科体系建设上所做的工作,其实只是对早期学科建设的复制工作。

4.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状态,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在校大学毕业生107万,2002年是145万,而扩招后的2008年已达到559万,比扩招前的2002年增长了414万;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与对毕业生的要求存在不吻合现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

5.面对国际竞争应对不足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21世纪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际社会分工的特点,决定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人力资源的竞争将处于核心地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形势不容乐观,受过良好训练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以及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将是制约我国21世纪初、中叶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

发展对策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进程,在充分肯定其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要深入分析改革发展中存在非理性、负价值的问题。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可行的对策加以应对。

1.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既要根据综合实力对高校进行分层、 分类,又要突出各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引导高校分类型、分层次发展,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各种类型和层次上,都需要高水平、有影响力的高校,以期达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其次,要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将质量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2.优化布局创新发展,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适时与当地政府联合,通过政策和财政双管齐下,大力扶持教育落后地区的高校建设,全方位吸引人才和项目,共同致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国家教育部门应通过政策倾斜和政府的扶持,加强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大力完善科学管理体系。首先,政府应转变对高校的管理模式,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使高等学校真正建立起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其次,加强高校为地方建设服务的认识、着力营造学术氛围、树立科学发展观等方面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建设,打破陈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4.建立开放职业体系,努力开创就业新途径。首先,要加强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职业化教育,建立开放的高等教育的职业体系,提前适应社会。其次,通过专业强化培训,使之在谋职、供职过程中增强竞争力。再次,建立专门化人才培养体制,学校参照行业标准制订,为对应的用人单位培养专门化人才。

5.和而不同坦然竞争,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应积极构建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植具有世界水平的学科体系、增加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国际因素的包容性、坚持有特色地发展和创新,要和而不同,在学习别的大学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能亦步亦趋。

结 语

教育最终是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我们一方面要发扬优良教育传统,努力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最新理念和先进经验,要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断地探索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工作。顺应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潮流,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趋势,为早日将我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正国,盛正发.论高等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49-15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

[3]赵俊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六十年的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3-10.

[4]萧允徽.中国高等教育十年改革发展回顾与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135.

[5]祖庆芝,徐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可持续发展[J].江苏高教,2003,(2):49.

[6]胡冬煦.和而不同: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原则[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