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胡”是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三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眉户”。周延甲先生依据迷胡音乐先后创作了《迷胡调》(又名《秋夜筝》),1961年收录于他的《古筝迷胡曲集》,是陕西筝派复兴重建伊始具有探索性、开创性意义的作品。该作品为其后周延甲先生提出并践行“秦筝归秦”理念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标志着作者音乐创作方向的初始选择与创作视角的聚焦,为其一生致力于秦筝作曲创作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本文结合自身学习与演奏实践旨在对该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要领进行文本解析,希冀对热衷演奏陕西风格筝曲的后学者有可资借鉴之功。

艺术特色

戏曲音乐是我国区域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三部内容:唱腔、曲牌、打击乐。依附于唱腔的音乐结构有联曲体与板腔体两种表现形式。联曲体结构即由若干个不同的曲牌(曲调)连缀而成。整个音乐形成一个多段体的复乐段。音乐的发展主要按“叠置原则”进行。在若干单一的曲牌里,音乐也多以四个乐句为乐段特征。成套的联曲体唱段,一般均有较为固定的组合顺序(程序)。如昆曲(套曲)的结构:引子(多为散板结构);正曲(一般为慢速或由慢渐快);尾声(一般为慢速转快速或“散”结束)。迷胡音乐也具有此一套曲形式特征。

筝乐流派的显著特征是它的依附性,即依附于一定区域内的本土音乐。周延甲先生正是认识到了流派的生成基本规律并与筝的乐器属性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便成为了自觉的选择。“秦筝奏秦声,舒然自若,迷胡属秦声,韵味十足”[2]。这源于陕西音乐苦音调式音阶的特性,4与7“二变之音”适合筝的风格特性展示,迷胡音乐旋法的下行级进、上行跳进又与筝五声性定弦的演奏方式相契合。筝曲《迷胡调》结构上的“散——慢——中——快——散”俗称“穿靴戴帽”及正曲的声腔化特征较为明显。

演奏解析

作品的引子部分包含了六个乐句的“散”结构。以正曲第一乐句音乐的动机加以节奏的散状化处理,由徵调式的下属音做起始,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特有的“苦音”音阶骨架音“57245”音型贯穿其间。

对于“散”结构的基本认知即“形散而神不散”。前四个乐句为一散状部分。由于每一乐句结束音均为同音反复,且有一个由慢渐快的收束过程,在演奏中首先关注单一乐句的连贯性,注意左手的细微的滑音变化,微降7下滑到6与微升4下滑到3音之间的过程在一开始就凸显了陕西风格的不同音律特征。每句的收束音在花指连接中指及过渡到八度勾托的过程中,注意递减的矢量控制,应相对均匀。第三乐句为展开句,情绪上有推进感,紧凑展开。第四乐句有通常意义上的四乐句乐段(起、承、转、合)情绪上的“合”的意味。由于此曲散乐段是漫谈式的,在“合”乐句稍作停顿后,与之前四个乐句有所不同,在接下来的两个乐句中,可以做一个起板式的进行,演奏上整体有相对的节奏感,附点音符语气状态明显直至引子乐段结束。

在不太长的散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迷胡音乐“叠置原则”的进行特征。在“形神兼备”的基本演奏解读中,关注这一特性原则将有助于我们层次的平述与展示。在接下来的慢板音乐中这一表现则更为明显。

慢板乐段由三部分组成,全段共计35小节。情绪的解读可理解为第一部分淡淡的诉说(1至12小节),第二部分略有激动的陈述(13至24小节),第三部分无奈的叹息(25至35小节)。“当谈到表现各种程度的激情,最细腻的感情色彩时总看到音乐艺术的威力”,这是语言所无法企及的。尽管如此,笔者依然认为需要一种最浅显的提示,它意味着一种层次。其一,由于它的声腔化特点,演奏时的延绵感应尽可能地强化。慢板要多采用连贯的弹法,大指尽量用托劈的指法,手指尽量黏在弦上,少用抹托或其他指法。同时,苦音的地方颤音要大一些,76、43特性音程的掌控均注重音与音之间也就是“音过程”的婉转,左手下滑过程要慢,基本应为 776或443 的效果。情感与关注度多集中于左手,多用耳细微倾听,体味韵之所在。第二层次(13至24小节)进来应稍快一些,层次的变化实际上是情绪的变化。其二,每一乐段最后两句均为重复乐句,此类乐句的表达看似简单,实为一声三叹,处理不好易造成雷同。因此音区、音色、情感把控上应注重有所区别和对比。关注内心的诉求。其三,筝乐延音手段之一即为同音反复。

谱例的第三拍及第二小节的第三、四拍的音为声腔的拖腔。弹拨乐器模拟声腔的基本手段是把“拖腔”以托劈、轮、摇、捻、连续弹挑等同音反复的形式予以填充。演奏此类乐句把握要点在于虚实有度,填充音不可太实,可用托劈手法,以声腔旋律发展主轴为重心,如影相随。其四,上行四度大跳如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的衔接或乐句之间的四度大跳情绪应上扬、积极。

大指可采用大关节压弹手法。为避免生硬需增加弹弦的弹性,可以采用即弹即离配合手臂、手腕重力的手法,取稳、准、韧的音色。第三乐段(25至35小节),第一层次围绕属音“叠置”展开,第二层次回到调式主音。围绕主属的不断追问,一句较一句迫切,一句较一句肯定,在连续的五个微降7 之后,其无奈之心境达到极致,在淡淡的哀愁中结束慢板叙述。

如果乐曲就此结束,无论是演奏者亦或是倾听者,内心的失落感或许弥漫良久而不得所托。所幸作品的结构在有意与无意中会给情感的释放一个窗口、一个台阶。这是民族音乐常态结构的必然?还是民族审美情感的使然?无疑开一扇窗(快板)水到渠成。

结 语

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音乐形态要素都可以试以通过 “音乐学分析”得以在音乐表演中发挥其立美潜能。对一个作品的把握,无论结构、音律、旋法、技法、音乐内涵和意境,我们有了理性认知且具感性体悟,辅之以必要实施措施,音乐的诠释便有了方向与归属。

参考文献

[1]方建军.论周延甲编创的陕西风格筝曲[J].秦筝文谱,2009.

[2]周延甲.继承和发扬陕西筝派演奏艺术传统[J].秦筝,19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