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陕西教育学院70名英语专业普通专科学生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收集统计数据后,作者发现受试者在用英语拒绝他人时,不同程度地受到语用迁移的影响,从而导致语用失误。因此,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探讨其主要成因,并针对如何提高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提出相应教学方面的建议,以期对专科英语专业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专科英语专业 跨文化语用 语用迁移 对策

本文系陕西教育学院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状况调查及其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KJ053.

引 言

Brown & Levinson (1989) 指出,“拒绝”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即Face-Theory Acts, FTAS)。为了尽量将这种威胁降到最低,受邀人应该学习一些保护对方面子的拒绝策略。“拒绝”虽然存在于所有语言中,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和文化都以同样的方式拒绝,因为拒绝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Beebe, Takahashi, & Uliz-Welts(1990)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拒绝’对于非英语母语使用者来说是一个难题”。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习得L2的“拒绝”言语行为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语用迁移的影响。语用迁移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语言和文化语用知识对二语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和学习所施加的影响”(Kasper,1992)。从习得的阶段性和语言自身结构来划分,语用迁移分为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文化迁移等。从宏观语用研究的角度划分,有语言语用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两大类。从迁移所产生的效用和方向性划分,有语用正向迁移、语用负向迁移、语用语内迁移和语用语际迁移。语用迁移研究是二语习得领域一个较新的课题,主要考察二语学习者在实施具体言语行为时受到的来自母语的影响。

许多言语行为都被作为语用迁移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如问候、道歉、邀请等。而关于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并不多见。同时,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语用能力迁移性调查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陕西教育学院70名英语专业普通专科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的语用迁移现象,并分析其原因,针对专科英语专业教学提出相应建议。

研究方法

1.受试

陕西教育学院70名英语专科的大三学生。收回有效问卷67份,他们当中有75%过了英语四级。为了使调查结果有对比性,作者邀请了四位英语母语者填写了另一份问卷调查,此项调查旨在让英语母语使用者对受试者的拒绝进行评判。每份问卷包括67名受试者在四个情景中做出的共268项拒绝,他们每人对这268项拒绝策略逐一进行评判,给出“可接受”,“不可接受”,“完全不可使用”三个评判结果,并对他们给出的评判作以解释和说明。英语母语者是初次来中国旅游的美国人,两男两女,年龄在22 岁~25岁之间。

2.研究工具

话语补全测试(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一直是言语行为实证研究的工具,最早由Blum-Kulka (1982) 设计并被广泛应用。本调查使用的话语补全测试共包括四个情景,两个情景拒绝邀请,两个情景拒绝请求。问卷要求受试者想象自己就是拒绝者,并填写自己在各情景中用英语拒绝对方时所说的话。

根据Brown & Levison (1987) 提出的面子威胁论的威胁层级,本调查的四个情景可以分别根据P(the relative power,即说话者之间的相对距离),D(the social distance,即说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R(the absolute ranking of imposition,即事情的紧急程度)这三个变量来衡量。四个情景的R值均为正值,这说明四个情景事情的紧急程度较高。情景1和情景2的D值均为负值,这说明两个情景中说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较近;情景3和情景4的D值均为正值,这说明两个情景中说话者之间社会距离较远。情景1和情景3的P值均为负值,这说明说话者之间的相对权力是平等的,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情景2和情景4的P 值均为正值,这说明说话者之间的相对权力是不一样的,即一方比另一方的权利大些,如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问卷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3.语义归类

本研究采用Blum-Kulka等(1989)对言语行为语义单位(semantic formula)的分析。语义单位是指用来表达特定语义功能的词、短语、从句、句子或几个句子。这些成分合起来实施所要表达的言语行为。如S9: “I'd love to but I have somethingimportant to do this evening. Shall we have dinner next time?” 的拒绝可以归类为:Positive feeling+ Reason+ Future acceptance.

对于受试者使用的“拒绝”,作者和两位美国外教Rachel和Adam一起,根据Beebe, Takahashi, & Uliz-Welts(1990)总结的拒绝策略的语义分类,将它们的语义单位一一归类,三人所得结果取两人相同的结果,如有分歧,三人进行商讨后得出统一结果。

结果与讨论

本部分便是对“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评判结果的详细分析。

1.“可接受的”拒绝策略

“可接受的”拒绝策略共11项。现将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项语义成分与Wannaruk (2004,2008) 总结的美国人在同场景下最常使用的三项拒绝策略进行对比。

表1

如表1所示,从情景1到情景4中可以被英语母语者接受的拒绝策略中可能够看出,使用最多的间接拒绝策略是“说明原因”,而对比Wannaruk (2005,2008) 总结的美国人最常用的三项拒绝策略中也可看出,美国人使用最多的拒绝策略也是“解释说明”,由此可以看出在拒绝中使用“说明原因”或“解释说明”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普遍性,由此本调查表明受试者在习得英语时受到了语用正迁移的影响,从而使拒绝能够被母语使用者所接受。“语用正迁移是指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里同时可以找到相似的语用成分。所以正向迁移普遍被认为能促进L2学习。”(熊彩琴,2004)

2.“不可接受的”拒绝策略

母语使用者“不可接受”的拒绝每个情景都有,作者根据情景一一进行分析。

(1)情景一

情景1中受试者有1人的拒绝策略被四位英语母语使用者统一不能接受。如下所示:

S37:“Sorry, my baby. I'm very tired today and I have something to do later.”

从语义结构看,S37虽然符合拒绝语义分类,但根据英语母语者的评判,其称呼语使用不恰当。王爱华(2001)在研究中发现,“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称呼语大多用来做面子(do facework),即修补或损害面子”。作者对学生S37进行了回访,学生S37表明用“baby”一词称呼朋友是想减少因拒绝而给对方带来的不愉快,因其觉得“baby”一词一般用在较亲密的人之间,用在这里有“套近乎”之意。

有一些L2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认为掌握了一定的L2的语用规约或语用知识,就开始“泛化某一正确的TL规则而把这一规则用到极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或语境中。”(熊彩琴,2004)由此可以看出,学生S37受到了语用内向迁移的影响。“语用内向迁移与L1的干扰毫无关系,通常指TL内部语言知识的混用,或TL内部规则相互干扰所致。”(熊彩琴,2004)

(2)情景二

情景2中受试者有4人的拒绝策略被这四位英语母语使用者统一不能接受。如下所示:

S35:“I'm sorry. I feel bad. I don't like dinner party.”

S38: “I'm sorry I have very full.”

S42:“I'm sorry, I have a very full.”

S59:“Thank you. But I'm not able to attend.”

根据四位母语使用者的评判理由,以上11项拒绝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问题:

1)用词错误:S59中的Be able to与attend太正式,不用于此场合。2)不恰当表达: S35中 “I feel bad.”作为陈述理由过于牵强。S38 和S42是自造表达。

第一个问题中,学生S59 与S43泛化了Be able to与attend使用规则,忽视了两者的使用场合。表明受试者受到了语用语内迁移的影响。第二个问题中,学生S35将汉语中“我觉得不舒服”的拒绝理由直接套用到英文拒绝场景中,导致语用失误。在汉语中我们想拒绝别人的邀请,佯称“不舒服”比直接说“我不想去”会极大地降低对邀请人的面子威胁。但英美文化却更能接受“我不想去”的理由。这说明了S35受到了文化语用迁移或社会语用迁移的影响。社会语用迁移是指“学习者不了解TL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往往凭借母语的社会文化规约、社会准则来实现TL的言语行为。”(熊彩琴,2004)而学生S38 和S42将汉语中“我吃得很饱了。”直接译为“I have (a) very full.”,从而导致语用失误。S38 和S42 “不知道TL的正确表达方式,按照L1的表达习惯套入到L2中”(熊彩琴,2004),这表明他们受到了语言语用迁移的影响。

(3)情景三

如表7所示,情景3中受试者有2人的拒绝策略被这四位英语母语使用者统一不能接受。如下所示:

S48: “Oh, why don't you ask me derectly(directly)? and I very like to help you.”

S58: “I'm sorry I will use my note book in a while. You can borrow other classmates.”

根据四位英语母语者做出的评判理由,以上2项拒绝可以归纳为如下问题——不恰当表达:S48中用了汉语语序,S58汉语直译。

受试者直接将汉语语序套入英语中——S48将“我非常喜欢帮助你”直译为“I very like to help you”,而S58将“你可以接其他同学的”直译为“You can borrow other classmates”从而造成语用失误。这表明他们受到了语言语用迁移的影响,

(4)情景四

如表8所示,情景4中受试者有4人的拒绝策略被这四位英语母语使用者统一不能接受。如下所示:

S18:“I'm very sorry, I'm quite glad to help you, but, I have something……”

S30:“I'm so sorry, I think I will go there another day, ok?”

S38:“Sorry, a little surprised taday(today), I can't go”

S63:“I'm very sorry. I have somethings need to deal with in that day. I should tell early.”

综合四位英语母语者给出的评判,4位受试者的拒绝可归纳为以下问题——表意不清。

英语母语者不能接受S18话不说完的拒绝方式。其实,如果用汉语表达同样的拒绝,不等拒绝者说完话,被拒绝者就已经明白什么意思,至于拒绝的原因可说可不说。而S30、S38和S63虽然完整,但在英语母语者看来却不知所云。根据Edward.T.Hall(1963)提出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层级表,中国处在层级较高的级别,即高语境文化,处在此种文化之中的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时说出的话不直接表明意图,或不完全表明意图,需要对方去意会,即所谓的言外之意。而英美国家处在层级较低的级别,即低语境文化,处在此种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时需要把自己的意图表达清楚,否则听话者会一知半解,或觉得说话者吞吞吐吐,莫名其妙。之所以母语使用者认为这四项拒绝表意不清,是因为受试者在用英语拒绝时不自觉地受到了文化语用负迁移的影响,将汉语文化的拒绝方式带入了英语拒绝言语行为中。

结语与启示

本研究有两点可以指出:一、受试者在用英语拒绝别人时受到语用正迁移的影响。二、受试者在用英语拒绝别人时,存在语用负迁移,主要有:语言语用迁移、语内语用迁移、文化语用迁移。

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目的语的语用规约,避免过于泛化地使用某一规约。二、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加强目的语文化规约的输入,并使学生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Beebe, L. M. Takahashi, T. and Uliss-Weltz, R. 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A]. In R. Scarcella, E. Anderson & S. Krashen, (eds.).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C]. New York: Newbury House.1992. pp. 55–73.

[2]Blum-Kulka, S., House, J., and Kasper, G.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M]. Norwood, New Jersey: Printice-Hall,1989.

[3]Brown, P. and Levinson, S . Politenes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Brown, P. and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Kasper, G. Pragmatic Transfer[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2, (3):203-231.

[6]Hall, E. Beyond Culture[M].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1963.

[7]Wannaruk, A. Say “No”: 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of Thais and Americans Refusals

[J].English Language Studies Forum.,2004(1):1-22.

[8]Wannaruk, A. Pragmatic transfer in Thai EFL refusals[J].RELC Journal,2008,39(3):318-337

[9]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3):178-185.

[10]熊彩琴.语用迁移性质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