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无论在中国抑或在西方,翻译活动都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方的翻译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自翻译活动开始以来,人们对翻译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路线,语言学翻译理论家从语言本身的语法,语义以及语言的使用技巧入手来研究翻译活动,力求让翻译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文艺学翻译理论家则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学艺术,强调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许多文学家的翻译作品中窥见一斑。两种理论孰好孰坏,对此我们很难作出界定,应视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对待。可是,有一点我们必须加以明确,翻译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变,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它的跨文化传播功能使得不同文化的语言得以转换。翻译的跨文化性要求我们在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研究中要对其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予以足够的理解与重视。

美国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曾说过:“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传承交流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翻译活动势必也要受到文化的潜在影响。在此,笔者想通过英汉文化互译为例,从传统习俗、文化意象、宗教信仰与文化和价值理念四个方面来阐释一下翻译中的文化异同问题。

传统习俗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自形式各异的习俗,概括来讲有饮食习俗,节日习俗,礼仪习俗,婚姻习俗等。拿饮食习俗为例,对于中国特有的食物名称的翻译应该遵循权威与约定俗成的表述为依据,久而久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中,彼此对于对方食物名称的称谓就日渐熟悉,并被接受,在语言的交流活动中就不会产生歧义与障碍。我们所熟知的“中国通”,加拿大学者大山就有以下对于食物名称的流畅翻译,代表了权威性与通俗性。如,

羊肉泡馍 (mutton soup with shredded pancake) ,

凉皮(jelley slices),

肉夹馍(preserved pork sandwiched in pancake),

红烧肉(red braised pork),

作为媒体人的大山对这些外国文化所未有的食物名称的翻译有很大的受众面,可被广大国内外人士所接触认可,通俗性很强,从而使翻译避免卷入“直译”与“意译”之争的漩涡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山在讲述这些词汇时也要配合解释、说明,所以翻译有传统特色的食物名称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还可以采用汉语拼音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配以插图或实物来加以说明。总之,在翻译时一定要达到通俗流畅、使之贴近生活,从而成为文化的代名词,如,百事可乐的翻译已经不再专指饮料,还变成了祝福语,“祝您百事可乐”的表达已经约定俗成,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意象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的特殊印象,即为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反映不同的自然、习俗、价值观念以及传统等。文化意象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民族性。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它是信息的传播过程,只要不影响译文的准确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保留意象的方法。因为不同的语言间存在相似性,一些英汉表达法在意象和含义上都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将原文意象直接译出。如,画家徐悲鸿曾在青年时代夸赞其岳母烧得一手好菜,称赞一道红烧豆腐为“红烧白玉板,下肚福满肠”,从此深得岳母喜爱,自然对徐悲鸿和蒋碧薇的恋爱多了一份肯定。译者译为:“A plate full of white jade, it will fill your stomach with good fortune.”译者准确地把握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意象的相通性,直接将原文意象译出,既简洁又传递了美感。玉石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比喻事物美好的意象。又如温润如玉“as gentle as good jade”。

然而,有些意象只为一种文化所特有,如果译者仍旧按字面意思译出而不加以改变的话,译语读者就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就要相应地改变原文意象传递其意,也同样能达到与原文一样的交际效果。如,身在曹营心在汉,翻译为 “Although I work for him, my heart is for you”。英语中没有这段历史典故的意象,如果直译出来,就会扭曲其文化内涵,为跨文化交流造成障碍,所以要改变意象进行表达,依然能被译入语者理解。

成语典故也是意象的一种表现形式,翻译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下面的例子:

奇瓜异果“strange and different melons and fruits”,抒情写意“lyric and nonobjective”,经过大风大浪“going through ups and downs”,他们的努力一晚上就付之东流,“Their efforts came into vain in one night”,不请自来 “come suddenly”,举重若轻是她的生活准则“Dealing with difficult things smoothly is her living principle”,衣锦还乡“come back to hometown in full glory”,他们明争暗斗“There were many fightings between them, openly and secretly”,哪能意马心猿“can not change my mind constantly”,我心如月朗“My heart is as pure as the bright moon”,怪不得英雄难过美人关“No wander that the hero cannot avoid the temptation of the beauty”。以上成语的翻译,体现了不同文化意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其中明月在中英文中都有比喻人品德高尚之意,翻译时,用直译较佳。但大多数例子为差异性意象成语,则不能采用直译,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使译文的文化因素被异国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和赞同。

宗教信仰与文化

每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人信仰佛陀,认为他们主宰一切生灵。而基督教却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宗教信仰。西方和中国宗教信仰的差异要求我们在翻译活动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有宗教比喻的词汇和表达不能望文生义,妄下断言。如:

望佛祖坚我意志壮我胆,

Hope the Buddha can help me to firm my determination and boost my courage,

保佑我功德圆满取经还。

Hope the Buddha can bless my successful pilgrimage journey.

修身似烧砖,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is like baking bricks to construct buildings,

悟道如打井,

Realizing truth is like digging a well to water fields and gardens,

参禅如梦境。

Practicing meditation is like making a dream to fly around in the sky.

很显然,在对中国佛教用语的翻译中,不能使译文语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统揽全局,把握语意,进行语言的添加和注释,实现再加工,使目标语群体理解其含义。但有时也可简而为之,如“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可翻译为“Amitabha, good, good.”

价值理念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判断的形成都是一个漫长岁月沉淀的过程,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哪怕是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同一个民族内部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所以,我们说价值理念是复杂的价值观念。不同文化间的价值理念有其相通性和差异性。作为翻译工作者,应当正视价值理念相同与差异的存在,理解不同民族价值理念的形成和特点。这将对翻译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语言必然会体现价值理念,翻译时应注意两种语言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上能否产生一致的效果。如,这东西很金贵。译为 “It is very expensive and scarce, like gold”,可以看出,在中西文化中人们价值理念的共性,都把黄金视为财富的象征。翻译时也如出一辙,采用了相同的比喻。

中国人在受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在医学的治疗方面即为中医。这种对于医学的民族价值理念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体现在翻译作品中要注意表达的效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您今天火气大,来,吃点鱼头豆腐汤降降火。”

“Today, you are temperamental. Come on, eating the tofu soup with salted fish head could lower your temper.”

“喝点人参药酒可以治好你的痔疮。”

“By drinking medicine wine with ginger can alleviate your pimples.”

“补品好了,我喂你喝。”

“The nutriment is ready! I help you to take this nutriment.”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医学方面特有的价值理念。而这在西方社会中是不被普遍接受的,体现了不同文化领域的价值理念的差异。在翻译时,最好采取折中的办法,既体现原语文化的特色,又能使译入语言读者基本接受,达到翻译文化传播交流的效果。

这种价值理念还体现在审美学方面,又如:割双眼皮。 “Have a plastic surgery.”西方语言中的含义是做美容手术。

结束语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通过语言来衔接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自然密切。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对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密切。而翻译是门跨学科的活动,这就要求在翻译实践中必须注意与之相关的其他文化因素。这样,翻译学才能蒸蒸日上,呈现繁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曹顺庆.跨越异质文化[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英)施密特(Schmitt,N.),(英)麦卡锡(McCarthy,M.).词汇:描述、习得与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