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三能”

“三能”指人的智能、体能和心能。是“人”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能”的另一种表述应是“三力”,即智力、体力和心力,在教育界“三力”表述居多。笔者以为,因为“智力”一说人们往往会想到智商,再者“力”总给人以“出击”的意思,而“能”有积蓄的意味,“能”更符合教育的目的特征。体能是最基础的素质,是智能与心能的基础;智能是智慧才能与能力要素,是人从事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心能是人的情感素质,是人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条件。

二、教育与“三能”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二十世纪初,陶行知先生接受杜威的教育思想说过,“教育乃改良社会的利器”,一个社会就是靠培养人来改造社会,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按照当今世界和我国教育目的来看,教育培养人,成就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把人变成社会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促使人本身的发展。比如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人为本,就是体现了人本身的价值,德智体美是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

在具体工作需要把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有机统一起来,怎样以简约的形式表述?笔者认为用智能、体能和心能可以使诸要素得以统合。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德智体吗?应该说也有一定道理,然而“德智体”三个方面,就忽视了”,与教育方针出现了不一致的地方;同时按照传统的理解,德智体主要是指教育,被动意味太强,主动性不够;其三,德智体有分离的感觉,静态意味重,“能”有联系的感觉,自觉能动的感觉,动态体验重,更符合人成长和发展的特征。

三、“三能”发展

1.体能。

人的发展最基础的素质是体能,体能最基本的层面是营养和体质,营养和体质为人的其他一切活动提供了保证。营养通过饮食从外界获取,给体质的增强提供物质基础;通过运动促进各种活性酶的生成和细胞的代谢,进而促进消化、吸收,有效增强体质。体能的更高层次是耐力、控制力、爆发力等体能要素,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2.智能。

人和动物的成长过程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表面上看是人的体能的变化是缓慢的,动物则很快。从内在来看这个缓慢的过程是人增进智能的过程,让智慧以能量的方式积蓄到我们的脑海中,把千年的文化精髓变成人的智慧,让人适应社会的变化。智能这里主要指认知方面的能力,包括基础知识(陈述性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基本方法(程序性知识)、基本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实践性知识)。

3.心能。

心能属于观念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遵守规范与法律,这是基本和必须的;第二是养成习惯与形成道德品质,这是应该的;第三是培养情感、磨练意志方面的,这是更加美好的。

4.“三能”的相互影响。

一个人体能和智能构成了“人”字下半部分,即一撇、一捺,心能则是上半部分。体能、智能的大小决定了人是否能够站立行走和走多远的路,心能决定了人是否站得直、行得端,决定了人是否具有高贵的灵魂和崇高的生命价值追求。

体能为智能的提升准备了条件,不仅营养物质与身体素质提供了智能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耐力、控制力和爆发力也为持续提升智能提供了动力源泉;体能的提升也为心能的提高作了铺垫。反过来,智能、心能的提升可以提升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知和感悟。智能训练更是与心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度与规范、道德与情感都会成为智能训练的催化剂,反过来智能训练又进一步促进心能的升华。这里我们应该明白的是,美的体验属于心能的范畴,高于我们通常所讲的德智体,因而美对人的影响最大、最高远,是贯通一切的。

5.“三能”的发展要求。

一是根据“三能”发展的层级特点,要注重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层层递进。

二是把人自身“三能”素质培养与人的社会性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类进步的“三能”素质。

三是注重“三能”的全面发展,特别注意的是不能重视智能而忽略其他“二能”。

四是注重体能、智能和心能的相互促进和影响,特别要重视体能对智能和心能发展的影响,着意培养基本身体素质和训练耐力、控制力,同时注意心能对人智能的影响,用制度约束人、行为规范人、情感影响人、价值引导人。

我们相信,用“三能”目标指导人的成长与发展,既符合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也符合社会对人的期望,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本真的内涵诉求。